正确的血栓性疾病预防方法二

时间:2016-11-3 13:59:28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血栓性疾病(脑梗、心梗等)是当今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最严重的疾病,

应用新型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可大大提高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水平。

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必要性:

定期进行血小板功能水平检查预警血栓风险和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合理用药是血栓预防最有效和最关键的预防措施,与定期检测血糖、血压一样重要。

(1)定期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查能及时发现血栓风险

提前准确预测血栓风险是血栓预防的关键。以往对血栓风险判断主要依据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年龄等指标来进行评分的办法预测血栓风险。然而这些指标与血栓发生缺乏直接关系,因此其预测价值有限。此外,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人群不仅存在较高发生血栓的风险,也同时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如脑溢血)。因此单纯根据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指标评价筛查出的“高血栓风险”者,很可能是高出血风险者。对于高出血风险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显然加大出血风险。而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水平的变化与血栓及出血发生关系更为密切,定期进行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可以更准确、更有效指示血栓或出血风险。根据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判断血栓风险和进行有针对性的血栓性疾病预防可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2)有针对性的合理用药而不是盲目“标准化”用药是确保有效预防血栓发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血小板表面存在多种受体,这些受体功能活化可导致血小板相互之间粘附、聚集形成血栓的风险增高。血小板表面受体多样、各患者血小板功能水平各不相同,在相同品种、剂量抗血小板药物作用下各患者反应不同。预防时应选择恰当品种、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才能有效控制血小板功能水平、避免或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而用药不足或不恰当无法有效预防血栓,用药过量则可导致出血发生。因此,按照以往对所有患者不加区分的所谓“标准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常见每天毫克阿司匹林)常常无法有效预防血栓发生。近十余年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证实,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约有30%个体应用后无效(仍然发生血栓);另有约10%的个体服用后则出现毒副作用(出血等)。显然,简单的“标准化”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十分不恰当的。所谓“标准化”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由于以往历史的局限,随着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的进步,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个体化”用药必然将取代以往的“标准化”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方式。这如同依据血压计、血糖仪检测指导下给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针对性的用药。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人往往偏爱服用人参、银杏、丹参等保健品。其实这些保健品也具有调控血小板功能的作用,不经检测盲目使用这些保健品也潜藏血栓或出血风险。

血小板功能检测需要注意的事项:

(1)血小板功能检测必须是同时进行多参数血小板受体功能检测,而不应单纯检测某一个受体功能水平;

(2)由于凝血功能与血栓风险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在检测血小板功能的同时也应同步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根据血小板功能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综合评价血栓风险;

(3)对于高血栓风险者最少应每3个月检测一次。这是因为血小板寿命只有10天,同时多种因素均可导致体内血小板功能发生改变,定期检测才能有效评价血栓风险水平并指导正确的预防用药措施;

(4)空腹或餐后2小时采静脉血检测,采血应在平静的状态下;

(5)一般情况下换用或新用抗血小板药物24小时后应检测血小板功能水平以评价药效;

(6)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一些中药及保健品(含银杏叶、三七、丹参等),感冒药物、外伤、手术等都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水平。如有这些情况在检测时应告诉医师。

正确的血栓性疾病预防措施

(1)定期进行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缺少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体检无法有效指导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及预防;

(2)根据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包括必要的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用药;

(3)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心脏功能不良患者应采取相应对症控制措施;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减少或避免油腻食物,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激动;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要避免激烈的温差变化刺激等,都有助于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请需要做该检测的人员到:门诊大楼挂号神经内科、心内科由医生开单检测或到门诊7楼体检中心服务台办理检测手续。

检查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30-12:00

-

医院/医院

地 址: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号(南京理工大学大门东侧)

交通:地铁2号线孝陵卫站3号出口即到

联系人:

--haiyan

sinnowa.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jc/13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