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过不好爱生病这句老话一点都不假

时间:2017-3-16 1:50:1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谢谢支持

周二进入末伏第一天,民间俗称的“秋老虎”就正式到来了。忽冷忽热的气候人们往往不适应,极容易出现感冒、上火、燥热等症状。老人们常说“秋老虎过不好爱生病”,其实这句话并不假,现代医生们也发现,“秋老虎”这些天最容易生以下几种病!

“秋老虎”简历

中文名:秋老虎

释   义: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时   间:年8月16日—8月25日俗   称:末伏特   点:早晚较凉,白天阳光剧烈,人易生病。1心血管病——发作风险变高

“秋老虎”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2肺炎——全年高发的时间

很多人都认为呼吸系统疾病易发在冬季,但数据显示,在“秋老虎”这种闷热天气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全年平均水平。

3风燥感冒——嘴巴鼻子干巴巴

秋老虎来了,嗓子、鼻子最先感到秋意,紧绷绷干巴巴的。由夏入秋,闷热潮湿的天气变得干燥,也是风燥感冒的高发期。

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没有痰。

4面瘫——满脸大汗更易面瘫

秋风又被称为“邪风”“贼风”,这一时间段如果过度吹风,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建议在“秋老虎”这段时间,一定要少吹凉风,让身体自然降温。

5肠炎——不注意很遭罪

“秋老虎”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而腹泻、肠炎成为“秋老虎”最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

6红眼病——一人感染全家遭殃

红眼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秋老虎”时节最容易导致的眼部疾病。“红眼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如果家中有人感染红眼病,那共用毛巾、手帕、脸盆、水等都会导致家人感染。甚至与红眼病人握手后再揉擦眼睛都会被传染。

7溃疡——立秋一过满嘴溃疡

最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个非常痛苦的问题——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立秋过后,“秋老虎”时期最容易出现的。

这是因为人体已经习惯了夏季的气候特点,突然从闷热改到凉爽,身体需要一段适应过程,这期间,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乱,体内蓄积过多的热需要向外排,不能及时排放,就会出现内热症,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反复口腔溃疡。

8扁桃腺炎——疼痛得无法吞咽

季节交替,人体免疫能力变差,因此“秋老虎”这段时间扁桃腺最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扁桃腺炎。扁桃腺炎常伴有高烧、头痛、咽喉痛等,还可能因疼痛而无法吞咽。

“秋老虎”养生四大纪律

一大纪律:饮食要清补!清补!清补!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健脾益气,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健脾食材

二大纪律:莫贪寒凉物,免损脾胃阳

进入末伏时,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此外,适量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

进行户外运动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此,才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三大纪律:吹空调要把握好“度”

立秋过后,天气依旧闷热难耐,这种前提下,大家可以选择空调、电扇、铺凉席等方式适当解暑降温,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夏季空调病的一些防范措施仍需注意,切忌盲目贪凉,空调设定在26℃以上,更不可对着直吹,也不要频繁一进一出空调房。

四大纪律:艾灸穴位养护脾胃

立秋过后天气仍热,且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是末伏养生的重要环节。

末伏时节养护脾胃,可艾灸丰隆、足三里、脾俞三个穴位,能够化湿、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秋老虎”饮食规则

1、吃果不吃瓜(秋瓜坏肚,吃果除燥)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立秋后,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

2、吃蜜不吃辣(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是中医古训,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百姓亲身经历的总结,吃东西有明确的季节讲究。

秋天要多吃酸的东西。望梅止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一说到酸的东西,咱们嘴里的津液就开始分泌了,这个就能除燥。另外就是,蜂蜜有滋阴、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

最适合这个季节食用的几样食品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白颠风早期证状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by/70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