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探讨

时间:2020-11-6 20:59:1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http://m.39.net/pf/a_6985652.html

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探讨

陈莉,罗凤,邢雷,

厉红元,刘洪

乳腺癌化疗患者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后导管相关附壁血栓形成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情况。

方法:例留置输液港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每疗程化疗前及取输液港前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危险因素及治疗结果。

结果:例患者中,症状性血栓形成占2.1%,无症状血栓形成例(占56.8%)。

置管后21d时,输液港导管相关附壁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2.1%)最高。年龄60岁的患者、乳腺癌临床分期为III~IV级者以及TEC(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同期化疗)化疗方案是输液港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口服蚓激酶肠溶胶囊或继续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血栓消失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使用输液港导管相关症状性血栓发生率较低,但无症状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应给予重视。年龄、肿瘤分期和TEC化疗方案是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导管周围附壁血栓:指导管外壁或导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是血管内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无症状血栓:因为此次实验中,患者在每隔21日,化疗前及取出输液港前,都复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观察有无血栓形成,因此可以发现一些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的血栓;对病人没有威胁,意在提醒一旦病人是年龄60岁的患者、乳腺癌临床分期为III~IV级者以及TEC(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同期化疗)化疗方案,医护人员则应注意病人很有可能会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

症状性血栓:患者存在输液港植入侧上肢轻微疼痛,有些患者会出现颈面部水肿、疼痛、输液时胀痛等不适表现。

※本次实验中,导管周围无症状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根据医师临床经验,分别予以低分子肝素、蚓激酶及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同时,继续每隔21d复查血栓形成情况。所有患者均保留输液港至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结束。

01

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发生时间

导管相关附壁血栓形成的时间见表1。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平均置管时间为34.37d。置管后21d时,输液港导管相关附壁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最高,秩和检验得P=0.01。累积血栓事件数=37.7+日数×0.。

02

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对患者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表2)。

结果显示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与输液港导管材质、乳腺癌是否初发或复发、化疗时机无相关性;但与患者的年龄、肿瘤临床分期以及化疗方案有关。年龄较大、临床分期较晚、接受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同期化疗(TEC)方案的患者,发生输液港导管相关附壁血栓形成的风险较大。

03

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治疗

所有患者通过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后,根据医师临床经验,分别予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周、蚓激酶长期口服或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部分患者血栓消失,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表3)。所有携带输液港并存在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均在末次化疗后或者靶向治疗后取港,无1例出现因血栓脱落所致的临床症状。

目前对于输液港相关附壁血栓形成的治疗,相关指南推荐证据尚不足。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在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无症状和症状性附壁血栓形成后,分别选择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蚓激酶肠溶胶囊口服以及继续口服阿司匹林3种抗凝治疗方法。部分患者附壁血栓形成消失,但3种方法治疗结果无显著差异,附壁血栓形成对患者化疗的顺利进行亦无影响。但由于导管相关附壁血栓形成的治疗并非随机对照研究,样本量也有限,故本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输液港相关附壁血栓形成,尚需深入研究,是否需要临床干预以及如何治疗,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验证。

综上所述,乳腺癌化疗患者使用输液港导管相关症状性血栓发生率低,仅为2.1%,但无症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6.8%。对于无症状血栓形成,应给予重视。年龄、肿瘤分期和TEC化疗方案是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这部分患者因密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dbx/119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