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血栓(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类累及硬脑膜静脉窦及脑静脉的相对少见的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的0.5~1%。 由于其临床疾病谱较为复杂,症状亦无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难度极大,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上,医院的周立新教授就CVT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治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图为周立新教授正在授课 CVT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1.CVT的病因 感染性:头面部感染,多首先累及海绵窦 非感染性:高凝、血管壁损伤等 CVT的主要病因:各种因素导致血管壁损伤,血流动力学异常或血液高凝状态 2.CVT的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妊娠产后(5~20%),口服避孕药(10%),易栓症(10~25%) 15%找不到病因或危险因素,需要随诊 约50%的患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 年龄:幼儿多以脱水为主;儿童多为感染;青年女性多为口服避孕药或妊娠 危险因素或共存疾病不代表病因,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导致静脉壁损伤,血栓前或高凝状态。了解危险因素或共存疾病有助于发现CVT的高危患者,指导治疗。 CVT的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特点 症状出现机制:继发于颅内压增高、脑实质出血/梗死等 起病形式:急性,亚急性,慢性 临床表现与血栓部位有一定关系 CVT的诊断线索 与动脉性卒中不同,CVT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影像特点,临床诊断面临巨大挑战。文献报道,CVT平均诊断延误时间为7天,中国诊断延误更为严重。 CVT诊断线索 高危人群:孕产妇,老人,存在基础病,存在特殊用药等 不明原因的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局灶症状 影像:不明原因的出血,非动脉供血区的梗死等 CVT的影像诊断技术及方法 CVT诊断的关键在于发现静脉系统自身的异常(血栓/闭塞) DSA已不作为CVT的首选检查方法;MRV和CTV均有较好的诊断敏感性 T2*-GRE或SWI对早期CVT诊断有重要意义 MRI联合MRV最常用,最敏感 1.CVT间接征象(脑实质损害) 脑实质损害导致的临床症状常为患者就诊的原因,也是我们首先看到的影像改变;约75%的CVT具有脑实质病灶; 包括:脑肿胀,脑水肿(静脉性梗死),脑出血;了解CVT的脑实质损害的特征及其与CVT临床和预后的关系对于早期识别和治疗CVT至关重要。 CVT脑实质损害的病灶特点 脑实质损害的影像表现不特异,但对诊断具有一定提示意义 即使结构影像正常,临床高度怀疑CVT时也需进行静脉成像明确诊断 静脉性梗死常位于非动脉供血区,CVT出血多位于皮层 脑实质病灶常可提示血栓部位,但少数病灶也可远离血栓部位 CVT的实质病灶常是可逆的 2.CVT直接征象(静脉闭塞性改变) 1.无创静脉成像:MRV,CTV 2DTOFMRV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CVT影像诊断技术,CEMRV的准确性更高。 目前存在MRV过度诊断的现象。 CTV成像快速,结果可靠,但目前国内仍较少应用,缺乏诊断经验。 2.有创静脉成像:DSA DSA过去一直是CVT诊断的金标准。 最佳征象:部分或全部脑静脉/窦充盈缺损。 表现排空延迟或皮层静脉血栓是诊断的优势。 目前较少用于CVT的诊断,仅在无创检查不能确诊时用。应避免诊断过度依赖DSA。 CVT诊断相关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生化 2.凝血指标 D-Dimer等:D-Dimer升高可辅助诊断CVT,但阴性不能除外。血栓形成时间,血栓局限等可造成假阴性。低危患者(孤立性头痛,无危险因素,CT正常)D-Dimer正常可基本除外CVT。 易栓全套等血液系统检查(停止抗凝治疗后2-4周) 3.ESR等炎性指标 4.免疫指标 5.全身感染 6.肿瘤指标 7.腰穿:不常规推荐,明确颅内压和有无感染 CVT的治疗策略 1.病因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 感染性CVT,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 脱水及其他危险因素需要解决 合并疾病的治疗 2.对症治疗 抗癫痫 指南推荐对症而非预防性用药 癫痫发作患者,应尽早给予抗癫痫药物 具有局灶神经症状以及幕上病灶的患者,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可能有效 降颅压 轻度脑水肿可不特殊处理 避免过度脱水或限制入量,以防进一步增加血液粘稠度 严重颅高压患者给予降颅压治疗,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对症头痛:不建议镇静,以免影响对病情进展的评估 3.抗凝治疗:首选 阻止血栓进展,防止内源性纤溶酶作用下再通的静脉再次闭塞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妊娠期禁用 4.血管内治疗 局部溶栓 机械取栓 静脉支架 5.及时终止妊娠 6.激素:除非治疗基础病,否则不应常规给予激素治疗 本文由崔萌根据周立新教授会上发言整理 编辑 王弘 投稿 wanghong dxy.cn题图 站酷海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