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静脉内的血液发生异常凝结,堵塞静脉管腔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主要临床表现为:浅静脉扩张、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疼痛、肿胀,引发程度不同的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的可造成残疾。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众说纷纭,有专家主张使用非手术的方法治疗,但也有不少学者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医院介入科选取68例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非手术组和介入手术组,每组各34例患者。 非手术组采用单纯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U皮下注射,2次/d,3~5d后给予华法林3mg口服,1次/d,桥接,定期抽血复查,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结果调整华法林用量,连续服用3~6个月。 介入手术组患者给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患者仰卧位,局部浸润麻醉下穿刺健侧股静脉并将导管鞘置入。先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下腔静脉内有无血栓,双侧肾静脉开口及髂静脉分叉位置,将临时永久两用滤器放置于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位置以下。然后将溶栓导管沿导丝置于患侧深静脉血栓远端,长度据血栓部位与范围来确定,固定溶栓导管。给予尿激酶20万U,4次/d持续溶栓导管内泵入,严密监测凝血情况,每日复查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调整溶栓导管位置,直至完全溶解血栓。连续治疗3~5d后拔管,减少导管相关性事件。如拔管时溶栓效果欠佳,可经患侧足背静脉给予尿激酶U用2ml生理盐水配制泵入,溶栓总疗程应不超过14d,术后继续抗凝治疗,选择低分子肝素钙及华法林,给药方法、剂量及药物来源均同非手术组。 结果发现,对于急性期患者,非手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介入手术组的总有效率相差不大(P0.05),而对于亚急性期患者,介入手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0.05)。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抗凝与溶栓,以缓解下肢肿痛等临床症状,使血管恢复再通,进而避免并发肺栓塞,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相关研究指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后72h内,形成的血栓与血管壁尚处于分开状态,此时较易抗凝、溶栓,且不会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具有危害性的损伤,无论是采取常规的抗凝治疗还是介入溶栓手术治疗,均可取得显著效果。研究中2组急性期患者经药物抗凝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研究表明,DVT的亚急性期由于纤维母细胞的快速繁殖,血栓与血管壁逐渐发生粘连,有胶原沉积产生,此时已错过了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期,且血栓硬度可达新鲜血栓硬度的3倍以上,极大增加了药物抗凝及经外周静脉溶栓的困难,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可介入导管接触性溶栓配合球囊扩张治疗,以促进患者的预后。研究中处于下肢DVT的亚急性期与慢性期患者采用介入手术治疗,其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而处于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患者,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与单纯抗凝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别不大,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来源:李同飞,陈海波,管清龙,卢川.介入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比较[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3(5):-.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3.29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中科助力健康中国白癜风诚信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