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六十三临床血液学检验血栓性疾病及

时间:2020-11-17 0:18:0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高凝)。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使BPC减少和功能异常,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低凝)。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发生了继发性纤溶亢进。   

DIC常发生于严重感染(败血症、重症肝炎)、严重创伤(挤压伤、体外循环)、广泛性手术(扩大根治术、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广泛转移、AML-M3)、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以及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性三种。

2、筛查试验及其变化特点(1)血小板计数   DIC时,一般为(50~)×/L;处于代偿时,可大于×/L,但不会超过×/L;在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所致DIC时,血小板计数早期就可明显下降;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和其他疾病引起的DIC,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往往同步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DIC时明显降低,一般小于1.5g/L,或者呈进行性下降(由于部分患者基础Fg含量较高)。亦有少数因代偿过度而>4g/L者。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测定   DIC时均可延长,但DIC早期和慢性DIC可在正常范围。

3、诊断试验及变化特点

(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   DIC时因纤溶活性增高,ELT缩短,常小于70min。但在纤溶酶原代偿,尤其是外源性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原补充时,纠正了纤溶激活物在受检样本中的亢进作用,使ELT恢复正常,甚至超过4h,可导致判断困难。故在DIC诊断中,对ELT这一指标要综合分析。

(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在DIC失代偿时为阳性,但敏感性不佳,假阴性结果较多。

(3)血清FDP测定DIC时明显高于正常值,一般大于40μg/L。本试验被认为是DIC诊断中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4、早期DIC的实验诊断

(1)主要指标同时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   

①BPC低于×/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低于50×/L),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β-TG、PF4、TXB2和GMP-。②血浆Fg含量低于1.5g/L,或进行性降低,或超过4.0g/L(白血病、恶性肿瘤低于1.8g/L,肝病低于1.0g/L)。③3P试验阳性或FDP超过20μg/L(肝病超过60μ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④血浆PT时间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超过5s以上)。⑤PLG含量和活性降低。⑥ATⅢ含量和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⑦血浆因子Ⅷ:C低于50%(肝病必备)。   

(2)疑难病例应有以下一项以上异常   ①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Ⅷ:C/vWF:Ag比值降低(低于1:1);   ②纤维蛋白原片段1+2(F1+2)升高;   ③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升高;   ④血或尿FPA升高。   

要点1:原发性纤溶亢和继发性纤溶亢实验室检测鉴别

原发性纤溶

DIC继发性纤溶

BPC

N

β-TG

N

PF4

N

GMP-

N

F1+2

N

FPA

N

SFMC

N

PCP

N

D-二聚体

N

Bβl~42肽

N

Bβ15~42肽

N

  

二、血栓前状态   

要点2:   概念   血栓前状态也称为血栓前期(prethromboticphase),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反映:   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   ②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   ③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   ④抗凝蛋白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   ⑤纤溶成分含量减低或活性减弱。   ⑥血液黏度增高或血流减慢等这一系列的病理状态。   血栓前状态仅仅是一种血栓与止血的病理状态,可以长时期存在,故临床上常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分子标志物检测的结果

分子标志物

化学性质

病理生理过程

心肌梗死

脑梗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

DIC

血栓前状态

血管损伤标志物

vWF

蛋白质

各种血栓病均增高

↑/N

ET-1

蛋白质

血管损伤时增高

↑/↓

N

TM

蛋白质

血管损伤时增高

↑/N

6-酮-PGF1α

蛋白质

血管损伤时降低

↓/N

↓/N

↓/N

N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β-TG

蛋白质

α颗粒释放增多

↑/N

PF4

碱性蛋白

α颗粒释放增多

↑/N

5HT

吲哚胺

致密颗粒释放增多

↑/N

TXB2

花生四烯酸衍生物

血小板活化增多

↑/N

↑/N

GMP-

蛋白肽

α粒释放增多

凝血因子活化标志物

TF

脂蛋白

组织和血管损伤增高

↑/↓

↑/N

TFPI

蛋白质

由于消耗而减低

↑/↓

↑/↓

F1+2

蛋白肽

随凝血酶生成而增加

↑/N

FPA

蛋白肽

随纤维蛋白生成而增多

↑/N

t-PA

蛋白质

血管调节时增高或降低

↓/N

↑/↓

↓/N

PAI    

蛋白质

血管调节时增加

↑/↓

PAP

蛋白质

随纤溶酶增加而增多

↑/N

N

Bβ15~42

蛋白肽

随纤溶激活而增多

↑/N

N

FDP

蛋白肽

随纤溶激活而增多

D-D

蛋白肽

随纤溶激活而增多

三、易栓症(thrombophilia)要点3:   易栓症于年由Egeberg在报道首例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伴血栓栓塞时提出。近年来,该词的含义扩大到其他有血栓栓塞的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纤溶成分缺陷以及代谢障碍等疾病。   分类及特征。见下表。   易栓症分类及其特征

发生率(%)

遗传方式

血栓特征

血栓形成机制

1.抗凝活性缺陷

ATⅢ缺陷

2.6~2.8

AD

静脉血栓

不能抑制凝血酶和因子Ⅹa

Hc-Ⅱ

<1

AD

静脉血栓

不能抑制凝血酶

蛋白c缺陷

2~5

AD

静脉血栓

不能生成APC和灭活因子Ⅴa、Ⅷa

蛋白s缺陷

5.6

AD

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不能生成APC和灭活因子Ⅴa、Ⅷa

APC抵抗FⅤa缺陷

20~60

AD

静脉血栓

异常因子Ⅴa不被APC灭活

2.血块溶解减弱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0.6

AD

静脉血栓>动脉血栓

形成不易纤溶的异常纤维蛋白原

纤溶酶原缺乏

1~2

AD/DR

静脉血栓

不能生成纤溶酶

T-PA缺乏

AD

静脉血栓

不能激活纤溶酶原

PAI-Ⅰ过多

AD

静脉和动脉血栓

过多中和t-PA

因子Ⅻ缺乏

AD

静脉和动脉血栓

不能激活纤溶酶原

3.代谢缺乏

高半胱氨酸血症

AR

静脉和动脉血栓

内皮细胞中毒、止血作用增强

富组氨酸糖蛋白血症

AD

动脉血栓>静脉血栓

结合纤溶酶原,降低纤溶活性

  注:血栓形成中的发生率(指白种人);   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N,正常

朱世良

多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yf/120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