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昕邱树卫黄渤 在临床上,对于心房颤动(房颤)所致心源性脑栓塞,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声音,即静脉溶栓效果不佳,而且出血风险明显增大,因此对心源性脑栓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忧心忡忡。 据统计[1-3],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病因,其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占整体的20%~25%,可增加4~5倍脑卒中风险,且病情更重于其他因素所致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视为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早在年NINDS研究[4]就提出起病3小时以内的各类型急性脑卒中均可从静脉溶栓中获益;然而其亚组分析显示NIHSS17的房颤相关卒中患者,预后不良[5]。 心源性脑栓塞溶栓,您有何顾虑? 临床上,医师们常常会觉得:心源性栓子较大且陈旧,rt-PA不容易溶通;患者常常病情重,溶栓易发生出血转化,预后差,死亡率高。而且,部分临床试验也给予一定的立论依据。 比如,年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研究[6],共纳入例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其中41%()为心源性栓塞。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因素包括年龄、NIHSS评分、血糖水平、onset-to-needle时间等20种基线变量,结果表明各类型溶栓治疗后预后存在差异,心源性脑栓塞溶栓预后较差,小动脉型预后最佳。 再看我国学者年发表在MEDICINE上的一篇META分析[3]:文中纳入12项研究共14,患者,在原始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情况下,房颤及非房颤相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颅内出血及90天死亡率的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看两组预后的森林图(图1),即房颤相关性急性脑栓塞溶栓后存在不良预后(中线代表OR=1,菱形代表所纳入试验的综合结果,未与中线相交提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也显示房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以及90天死亡率增加。 图1房颤-非房颤所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良好预后(mRS≤2)比值比(OR值) 那么,房颤所致心源性脑栓塞真的不能溶栓吗? 首先比较血栓成分的组成——Marder的报道[7],分析了25位大脑中动脉与颈内动脉栓塞患者的血栓成分,其血栓无论来自心脏还是动脉,其组织学成分相似;同样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研究[8],认为心源性脑栓塞rt-PA治疗后血管再通率相对于其他类型具有更快、更完全的血管再通;近年,ESCAPE、MRCLEAN等研究提出溶栓的再通率更取决于闭塞血管的部位[9,10]。 对比房颤-非房颤所致急性脑栓塞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心源性脑卒中确实拥有更高的概率[11,12],然而有研究认为其症状性颅内出血仅仅和NIHSS评分基线相关[13]。 再来看看年发表在Neurology的一项研究[14],纳入90例合格患者,校正NIHSS评分后得出与NINDS研究一致的结论,即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各类型间获益无差别,该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无需区分其发病机理,以免延误不必要的时间。 这一结论似曾相识,年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关于卒中亚型的推荐:静脉rt-PA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各亚型患者(IIa类推荐,A级证据),无须为了鉴别是否为心源性卒中而耽搁静脉溶栓治疗。 换一种思路,且不定论房颤-非房颤脑卒中溶栓治疗后的预后差异,是否取决于心源性脑栓塞溶栓与否的问题,对照组选择未溶栓治疗的患者结果是否更为合理?一项非随机对照试验证实[15],对于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组较不溶栓组获益——简单来说,就是溶优于不溶。 如此众多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寻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用于指导临床:如房颤相关脑梗死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血糖水平、冠心病、收缩压水平等因素均可影响患者预后[11,13,16],故治疗前严格评估患者综合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总结:房颤所致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不是溶栓的禁忌证,充分评估病情及高危因素,该溶还是得溶!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1]AsbergS,HenrikssonKM,FarahmandB,AsplundK,NorrvingB,AppelrosP,StegmayrB,AsbergKH,TerentA:Ischemicstrokeandsecondarypreventioninclinicalpractice:acohortstudyof14,patientsintheSwedishStrokeRegister.Stroke,41(7):-. [2]MiyasakaY,BarnesME,GershBJ,ChaSS,SewardJB,BaileyKR,IwasakaT,TsangTS:Timetrendsofischemicstrokeincidenceandmortalityinpatientsdiagnosedwithfirstatrialfibrillationinto:reportof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