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遇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

时间:2016-12-9 15:18:58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在社区康复工作中,要做到不出差错,不误诊,不错治,确实是需要一些工作经验的。如何识别康复治疗中的“红旗”,那就得从工作中去积累经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后果。今年五月份,康复科来了一位患者,女性,65岁,主因左下肢疼痛2小时就诊,既往高血压15年,糖尿病20年。常规检查:左下肢大腿及小腿疼痛,梨状肌处压痛,脊椎触诊阴性,脊柱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并未诱发疼痛,直腿抬高实验阴性。初步考虑梨状肌痉挛;下肢血管待查。给予梨状肌手法松解,委中、承山穴、太溪穴、昆仑穴点按10分钟,有少许缓解,后加用经皮神经电刺激进行止痛治疗20分钟,治疗后患者略有缓解。但是最后我还是向患者交待,医院进行下肢血管检查。患者及家属采纳了我的意见,医院检查,确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随后住院一周余,并且出院后服用抗凝药一年。患者每次遇到我便对我说”技高一筹”。

对于此类患者,作为康复治疗师,尤其是对于康复科经常处理腰腿疼痛为主的治疗师,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是这还不够,重要的是遇到一例,要解决一例,尽管它不是康复科的处理范围。

现将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及治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如下,以供康复治疗师学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1.患肢肿胀

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随血栓部位的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整个患侧肢体肿胀明显;而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病人,肿胀仅局限在小腿;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两下肢均出现肿胀,血栓如起始于髂-股静脉,则早期即出现大腿肿胀,如起于小腿静脉丛,逐渐延伸至髂-股静脉,则先出现小腿肿,再累及大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消退时先表现为组织张力减弱,再表现为患肢周径逐步缩小,但很难转为正常,除非血栓早期被完全清除,血栓形成后期,虽然部分静脉已再通,但由于静脉瓣膜功能已被破坏,患肢静脉压仍较高,其表现类似于原发性下肢瓣膜功能不全。

2.疼痛和压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②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3.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当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因此浅静脉曲张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4.股青肿下肢DVT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PhlegmasiaCeruleaDolens),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萎,易出现休克表现及下肢湿性坏疽。

5.股白肿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合并感染时,刺激动脉持续痉挛,可见全肢体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网状的小静脉扩张,称为疼痛性股白种(PhlegmasiaAlbaDolens)。

少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因此治疗应包括下肢静脉血栓本身以及如何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急性期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2种,2种方法各有特点,何种方法更优目前尚有争论。慢性期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压迫治疗。

1.急性治疗

(1)一般处理:下肢深静脉一旦血栓形成,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患肢抬高使之超过心脏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促使肿胀消退。卧床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2周后,穿阶梯压差性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可加快组织消肿,减轻症状。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方法,抗凝本身并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在肺栓塞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一般均应同时用抗凝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抗凝治疗的时间可贯穿整个病程,一般需1~2个月,部分病人可长达半年~1年,有的甚至需终生抗凝。但下列情况禁用抗凝治疗: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近期发生脑出血者、流产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①肝素: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其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肝素起效快,半衰期短,在体内作用稳定。肝素水溶剂主要为U/支,相当于mg。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和皮下深脂肪层注射2种,肌肉注射易发生注射部位血肿,不宜采用。皮下深脂肪层注射方法较简单,但体内肝素浓度不易精确控制,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腹壁皮下。静脉注射方法利用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此法肝素作用快,剂量容易控制,体内肝素浓度较稳定,容易调节,是较理想的给药方法。具体方法是先静脉一次性注射肝素50mg即U,使肝素体内浓度快速达到峰值,然后将肝素稀释液(肝素mg即U溶于5%葡萄糖盐水ml)以30ml/h静脉持续滴注。但有下列情况时肝素用量应减小至20ml/h:2周内作过手术者;2周内有脑卒中者;血小板计数×/L;有出血倾向者。

肝素的剂量个体差异很大,因此需根据实验室监测,随时调节肝素的用量。目前最常用的肝素监测指标是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药期间aPTT控制在正常对照的1.5倍或正常值的上限。APTT首次检测是在肝素U静脉注射后,以后每4~6小时检测1次,待稳定后可每12小时检测1次。

肝素的常见副作用包括:A.出血,用药期间出现皮下瘀点、瘀斑应引起重视,如出现血尿、消化道出血,则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出血量大时,可用鱼精蛋白按1:1的比例静脉注射,对抗肝素的抗凝作用。B.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肝素引起的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发生率在1%~2%,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严重时出现动脉、静脉内广泛性血栓形成,致使病人死亡或残肢,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用肝素期间应注意检测血小板计数,如在用药时出现血栓蔓延或有新的血栓出现,应考虑此并发症,并立即停药,改用水蛭素或选择性抗凝血酶药阿加曲班(argatroban)。C.骨质疏松症,当长期使用肝素时,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甚至导致椎体或长骨骨折。

②低分子量肝素:如前所述,低分子量肝素较肝素有很多优越性,由于它主要针对Ⅹa因子,因此它在抗凝的同时,出血的危险性大大降低。其良好的组织吸收性、长半衰期,使用药方法变得简单,用药次数也较肝素减少。市场上销售的低分子量肝素有几种,各种产品的成分和用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其共同点都是皮下注射为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每12小时注射1次。

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无需实验室监测,但与肝素一样,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其发生率较肝素低,但检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早期发现此并发症。

由于低分子量肝素使用较肝素安全,因此目前其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并有逐渐替代肝素的趋势。

③华法林: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在临床上已得到长期应用,作为口服制剂,华法林成为门诊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华法林在体内起效慢,一般在服药2~3天后开始起效,因此临床上常同时将它与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一起使用,待华法林达到治疗作用时,停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白癜风有效的治疗方法
哪家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yf/49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