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血栓肿瘤相关凝血功能障碍识别和

时间:2020-2-21 7:49:32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作者

医院检验科主任吴俊

肿瘤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其实是一个很老的话题。

血栓性疾病是人类的第一大杀手,心脑血管血栓、静脉血栓是人类第一死因,肿瘤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两者都值得高度重视。肿瘤的异质性很大,不同的肿瘤、不同的分期,以及是否用药、是否化疗,与其相关的凝血可能变化很多,差距是很巨大的,很难笼统地获得统一的结果。

那么,与肿瘤相关的凝血功能,到底应该查什么?其实这一问题尚无定论。比如肿瘤为什么是促凝的呢?大家一直在研究肿瘤促凝活性物质(CP)是什么,结果众说纷纭,因为肿瘤的异质性导致不同肿瘤分泌不同的东西,不同治疗导致不同的靶点的变化。所以在此通过病例,将一些基本理论与大家分享。

肿瘤相关的凝血障碍

肿瘤能做凝血中的任何一件事。

这句话如何理解?其含义就是:凝血所有系统的变化皆可以由肿瘤产生,但它并非是平衡的,促进或抑制很难判断。目前人类已知的与肿瘤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主要有如下几种:

01

凝血功能的激活

肿瘤会引起动、静脉血栓。伴有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往往5年生存率低于不伴有血栓的肿瘤患者,即血栓本身会使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所以肿瘤界不应忽视促凝血、血栓形成对患者的影响。而且凝血酶还会激活补体系统、细胞增殖、炎症系统,这些都会对肿瘤产生影响。在不明原因的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中,有20%就是肿瘤患者。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有这种情况的患者,一定会查肿瘤。所以凝血异常也预示着有肿瘤存在的可能。另外,肿瘤还会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纤溶(DIC/ICF),引起纤溶亢进。

02

肿瘤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机能变化

人类的肿瘤学的进步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恶性增殖阶段,带来的是化疗的时代;第二阶段,分子诊断,使得人们知道肿瘤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带来了精准医疗靶向药物的时代;第三阶段,免疫治疗,肿瘤逃避了免疫,因此不能够得到抑制,所以免疫治疗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包括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性抗体、癌症疫苗、细胞治疗和小分子抑制剂等药物,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重新控制与清除肿瘤。

肿瘤为什么会逃逸免疫?肿瘤为什么要促进凝血?细菌也有很多促进凝固的细菌凝固酶,还有一些纤溶酶,细菌用人类的纤维蛋白把自己包裹起来,逃避了免疫。肿瘤也是一样,在表面包裹一些纤维蛋白原,以逃避免疫。所以肿瘤和凝血、凝血和免疫,是密不可分的。这其中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揭秘。

有些肿瘤还会表达因子抑制物。比如有些肿瘤患者会表现为APTT延长,VIII因子抑制物的产生,以及获得性vWD(血管性血友病),也有一部分是抗体产生,以及V因子抑制物的产生。有些肿瘤容易高表达这些内皮源性的蛋白,包括凝血蛋白,会诱导抗体产生。但它又不会表达一个完全正常的V因子、VIII因子或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它表达出来的是被肿瘤产生的异常凝血因子,诱发免疫活化。免疫活化又会消灭掉有效的因子,造成获得性因子缺乏。比如一些女性APTT延长、VIII因子减少,尤其是老年女性,有可能就会是肿瘤引起的获得性血友病。

03

治疗相关的凝血障碍

肿瘤患者可能进行放疗、化疗、靶向治疗、诱导分化治疗等等。靶向治疗对于凝血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没有报道,但L-门冬酰胺酶可引起凝血因子的消耗,吉西他滨等药物,可引起血栓性微血管病,沙利度胺、贝伐单抗都可以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内皮紊乱则影响凝血系统。

另外还有血小板激活/功能异常,比如使用依鲁替尼,以及使用肝素治疗的一部分患者会产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肿瘤相关的血栓形成

肿瘤引起的血栓形成CancerAssociatedThrombosis(CAT),发生率1~2/患者/年。肿瘤患者血栓形成概率大概是非肿瘤患者的6.5倍~7倍左右。如果合并有其他高风险因素,情况会更严重。

人类的静脉血栓中大约有18%是肿瘤引起的,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肿瘤患者很可能要接受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手术也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手术本身会激活凝血,手术后还需要卧床,如果没有抗凝措施和物理性的治疗,非常容易发生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是肿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什么样的肿瘤容易引起静脉血栓?

美国的医保系统Medicare总结了万肿瘤患者的数据,排名前三位的是卵巢癌、脑部肿瘤和胰腺癌,概率低的是头颈部肿瘤、膀胱癌及乳腺癌。胰腺癌合并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非常高,脑部肿瘤患者主要由于术后无法运动,容易导致静脉血栓产生。

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显然高于非肿瘤患者,同时由于肿瘤会破溃,出血的概率也会增加。抗栓治疗能够减少肿瘤血栓的发生率,亦有利于长期疗效。。目前,低分子肝素是主要的、一线的抗肿瘤血栓药物,临床实验证明有效率相当的情况下,低分子量肝素出血率低于华法林。

肿瘤抗栓指南

首先,门诊患者不推荐常规抗栓。其次,肿瘤治疗一定要考虑它的分期,以及分期对应的药物。比如: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常会用到沙利度胺、门冬酰胺酶、地塞米松,这些都是会严重干扰凝血的药物,需要在免疫治疗同时常规抗凝,在院内可以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出院后再转为阿司匹林口服治疗。

在肿瘤手术后的高血栓风险期,要进行评估,比如Padua评分进行风险评估,大于4分属于高风险。

病例分析

病例一:59岁女性

卵巢浆液性腺瘤III期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紫杉醇和卡铂治疗

接种流感疫苗后出现广泛性瘀斑

既往无出血史和挫伤史

血红蛋白8.7g/dL→5.6g/dL(血小板正常)

PT:11.7秒(参考范围:8.4-12.0)

APTT:75秒(参考范围25-37)

病人在手术后出现了APTT的延长,建议做一个纠正实验,能纠正代表因子缺乏,不能纠正代表因子抑制物。

最后检测该病人VIII因子浓度小于1%,存在VIII因子抑制物的情况。这就是获得性VIII因子抑制物,产生了中和VIII因子的抗体,患病率约为1.5/0,在老年人中常见。

基础疾病

患者数量

特发性

51.9%

恶性肿瘤

11.8%

自身免疫病

11.6%

妊娠

8.5%

感染

3.8%

药物诱导

3.5%

MGUS

2.6%

获得性的凝血因子缺乏,比如VIII因子缺乏的患者,大多数有自发性出血(77%),其中皮下出血占53%,深部肌肉或腹膜后出血占50%,黏膜出血占32%,关节出血占5%。最终随访死亡率比较高(28%),诊断后中位(IRQ)时间为75天(25-),继发于出血的死亡率为3%,继发于免疫抑制的死亡率为3%。产生抑制物的,大部分(60%)是实体瘤。

这个病例提示我们,肿瘤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凝血蛋白,诱导人体产生VIII因子的抗体,这种抗体会抑制人正常的凝血,导致患者APTT的延长。

出血的紧急管理

80%的患者使用一线止血药物可以控制出血。

止血剂

治疗患者数

反应

绕过剂

92%

rFⅦa

91%

aPCC

60

93%

替代治疗

69

70%

FⅧ

55

70%

DDAVP

14

64%

血栓事件与rFⅦa(2.9%)和aPCC(4.8%)近似

Baydo,F.,etal.Blood.;(1):39-46)

病例二:54岁男性

外周T细胞淋巴瘤IV期

同时肝脏受累,胆红素增高,使用吉西他滨、顺铂、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肝功能有所好转,总体也有所好转

新发现骨骼上有病变,在第2个疗程方案时开始发热。化疗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现乳酸脱氢酶增高,碱性磷酸酶增高,转氨酶、尿酸、乳酸增高。

发现右锁骨下和腋窝下,以及肱静脉发生了急性血栓形成。

患者无感染,且持续发热。化验结果显示维生素7.6,白细胞减低,这和患者进行的治疗有关。血小板,PT、APTT都延长,PT18秒、APTT56秒。凝血因子II、V、IX、X、XI、XII都减低,但VII、VIII因子都正常,纤维蛋白原数量减低,D-二聚体数量,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增高。

静脉血栓90%是来自于下肢的血栓,因为下肢存在物理重力的原因,而手部一般活动较多,血栓不容易发生于上肢。因此上肢形成静脉血栓的情况,一般要找出原因。

患者发生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持续性内管内凝血激活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和沉积,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出现弥漫性血栓形成,同时也可伴有出血。

DIC是临床和实验室综合诊断的结果,没有单独的实验室检查能准确地确认或除外诊断。这名患者的情况主要是肿瘤激活了凝血,引起血小板消耗、凝血因子消耗。患者的VII、VIII因子正常,其他凝血因子减少,因为患者的肝脏已经受损,而VIII因子还可以在内皮细胞合成。

患者的纤维蛋白也被消耗,产生了更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同时D-二聚体升高。目前患者没有做内皮损伤的标志物,但肿瘤患者进行化疗后,显然内皮细胞会受到损害。

与肿瘤相关的DIC有哪些特点?恶性肿瘤,一般是慢性(代偿)DIC。肿瘤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但急性(失代偿)DIC,是不一样的模式。

项目

急性(失代偿)DIC

慢性(代偿)DIC

基础疾病

创伤、脓毒症、恶性肿瘤(特别是APL)、ABO血型不合的输血

恶性肿瘤(特别是胰腺癌、胃癌、卵巢癌、脑肿瘤)

表现

出血

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

血小板计数

减少

多变

PT

延长

正常

APTT

延长

正常

凝血酶时间

延长

正常或轻微延长

纤维蛋白原

减少

正常或升高

V因子

减少

正常

VIII因子

减少

正常

D-Dimer

升高

升高

SFMC

升高

升高

在所有凝血因子中,V因子和VIII因子不是丝氨酸蛋白酶,它们不是酶而是辅酶,半衰期很短,容易被灭活,如果是急性DIC,很容易减少,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代偿,也可以保持正常。

与肿瘤相关的DIC,治疗上首先还是要治疗肿瘤,必要的时候输血。患者在进行肿瘤对症治疗后,并且给与冷沉淀的补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逐渐改善。这个病例提示我们,要意识到肿瘤患者是否已进展到DIC的时期,也许不会像急性DIC那样明显,要注意到隐藏的一些信息。

病例三:63岁女性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手术、化疗、抑制剂治疗。治疗后发现广泛瘀斑,血尿、软组织出血

腹部CT:非梗阻性结石

脊柱有多发性溶解和硬化性病变

既往无出血史

血红蛋白9.4,白细胞,血小板19,凝血酶原10.5秒,APTT30秒正常,PT正常,凝血因子正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数量非常高,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阴性,XIII因子缺乏,纤溶酶原和抗纤溶酶低。

D-二聚体高,纤维蛋白原降低,提示纤溶活化。纤溶被激活后,使得XIII因子被消耗掉一部分,导致数量减少。纤溶酶原和α2-抗纤溶酶减少并非由于基因缺陷,而是消耗性减少。DIC的患者凝血因子消耗、纤维蛋白原消耗、血小板消耗;纤溶亢进患者则以纤溶系统异常为主,纤溶酶、抗纤溶酶、XIII因子、纤维蛋白减少为主。

患者的骨髓活检显示转移性腺癌,考虑是肿瘤引起的t-PA大量合成和释放。治疗上用抑制纤溶药,补充血红蛋白。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治疗原发病,通过抑制肿瘤生长使出血和瘀斑逐渐好转。

病例四:17岁男性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进行诱导分化方案:鞘内注射门冬酰胺酶、甲氨蝶呤、长春新碱、泼尼松龙、罗红霉素

发现进行性的被动和下肢无力

第八天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后发现背痛,查出背部血肿

血色素下降到11g,血小板数量增加,PT、APTT进行性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快速减少

进行椎间孔切开检查,及血肿消除。在鞘内注射旁边部位发现一个血肿

门冬酰胺酶催化门冬酰胺水解成门冬氨酸和氨。门冬酰胺被消耗掉,就可以抑制住肿瘤的生产。但门冬酰胺也催化谷氨酰胺变成谷氨酸,使得谷氨酸也耗尽,谷氨酸和纤维蛋白的合成和抗体蛋白的合成有关系。门冬酰胺酶的说明书上已经写明,会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确诊,中枢系统缺血及血栓。

门冬酰胺也是合成纤维蛋白原的一种重要底物,也可合成纤溶酶原、抗凝酶、蛋白C、蛋白S。门冬酰胺耗尽以后,AT和蛋白c减少,可引起血栓的形成。患者AT小于70%,甚至小于30%,会有血栓的倾向。还有一部分患者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导致出血倾向。所以如果使用门冬酰胺酶,临床检验就要监测AT、蛋白c以及纤维蛋白原。建议在第一次给药前,留AT、APTT、PT、纤溶蛋白原的底线值。用药后一定要监测AT、纤维蛋白原的消耗,是否在安全的范围内。

总结

肿瘤相关凝血障碍有多种表现,包括无临床症状的实验室异常、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要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具体分析。

肿瘤相关凝血障碍有多种机制,包括激活凝血和纤溶、免疫介导、内皮损伤、治疗相关、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辨明不同肿瘤、不同分期、不同用药,才能进行对应性的监测。识别和适当的实验室检测对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







































甲氧补骨脂素能否治好白癜风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zl/113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