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疫苗与罕见血栓可能存在联系,但仍建议接种 4月7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英国药监局(MHRA)和世界卫生组织(WTO)相继发布声明称,阿斯利康疫苗与罕见血栓可能存在关联。 EMA称,截至3月31日,已有万剂阿斯利康疫苗打入人体体内,有79人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出现血栓,其中19例死亡。但从平衡利弊方面考量,该疫苗接种益处大于风险,EMA仍建议所有年龄层人群接种。mRNA疫苗带来的免疫力至少维持6个月 在S蛋白结合测试(A)、假病毒中和测试(B)和活病毒中和测试(C)中,接种者在第二剂接种(第9天)后半年内,体内抗体活性都较高来源:NEJM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Moderna新冠疫苗接种者的长期跟踪表明,该疫苗带来的免疫力至少维持6个月。模型预估显示,如果假设随着时间推移抗体衰减率稳定(指数衰减模型,exponentialdecaymodel),则结合抗体的估计半衰期为5天;如果假设衰减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幂律模型,power-lawmodels),则结合抗体的估计半衰期为天。在两种模型下,针对假病毒的中和抗体半衰期分别估计为69天和天,针对活病毒的中和抗体半衰期分别估计为68天和0天。只接种一剂新冠疫苗保护效力仅为3% 4月8日,有研究发现单凭第一剂疫苗,无法保护接种者免于新冠病毒感染。 这项由智利大学牵头的研究发现,在接种第二剂疫苗两周后,疫苗保护接种者的有效性为56.5%;而在两周内则为7.7%。若只接种一剂,首剂和第二剂之间在8天内的效力只有3%,仅相当于这一类研究的误差幅度。智利的新冠疫苗接种是南美洲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主要是采用中国科兴的新冠疫苗。灭活疫苗对突变病毒株的中和效力最新结果发布 BBIBP-CorV或CoronaVac接种者血清对不同新冠突变病毒株的中和滴度变化来源:NEJM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论文,描述了接种灭活疫苗BBIBP-CorV或灭活疫苗克尔来福(CoronaVac)的志愿者血清,对新近出现的新冠突变病毒株的中和能力。首先对野生型新冠病毒的中和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接种两剂BBIBP-CorV或CoronaVac后,接种者血清的几何平均滴度(GMT)与康复者血清类似。其次实验结果显示,BBIBP-CorV接种者血清对B.1.1.7突变株的中和滴度与野生型相比有所提高(1.4倍),而对B.1.突变株的中和滴度为野生型的0.4倍。CoronaVac接种者血清对B.1.1.7突变株的中和滴度与野生型相比显著降低(0.5倍,p=0.),对B.1.中和滴度为野生型的0.3倍(p0.)。已经发现了9种潜在的COVID-19新疗法 近日,《细胞报告》(CellReports)的一项研究结果表示,又团队已经确定了9种潜在的新的COVID-19治疗方法,包括3种(移植排斥药环孢素、抗癌药达克米替尼和抗生素沙林霉素)已经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 研究团队收集了一个由种化合物组成的库,并通过CALU-3呼吸道衍生细胞来测试通过人类肝脏细胞筛选确定的抗病毒化合物,最后发现只有9种在新细胞中具有活性。聚乙二醇过敏导致COVID-19疫苗接种者休克 4月7日,《临床与实验过敏》(ClinicalExperimentalAllergy)上的一份新报告显示,对聚乙二醇(PEG)成分过敏是导致疫苗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之一,这是在数百万剂量安全接种的情况下。研究者指出,极少数人对PEG过敏,他们提供了一个指南来识别那些有风险的人。"COVID-19疫苗过敏性休克和PEG过敏都是罕见的,所以在一例疫苗过敏性休克中证明PEG是原因是很重要的。然而,必须强调的是,PEG过敏是罕见的,COVID-19疫苗仍然是安全的。"mRNA新冠疫苗接种后局部和全身反应统计结果发布 接种mRNA新冠疫苗后0-7天报告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数据来源:JAMA 4月5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新发表重要研究,分析了万人接种mRNA新冠疫苗后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数据。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最常报告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67.8%)、疲劳(30.9%)、头痛(5.9%)、肌痛(19.4%)、畏寒(8.8%)、发烧(8.6%)和关节疼痛(8.7%)。对于两款mRNA疫苗(辉瑞/BioNTech、Moderna)而言,第二剂接种后的反应原性都明显更强,特别是全身反应发生率明显更高,包括注射部位疼痛(7.3%)、疲劳(53.9%)、头痛(46.7%)、肌痛(44.0%)、畏寒(31.3%)、发烧(9.5%)和关节疼痛(5.6%)。新冠疫苗的优先安排情况最优策略 每个决策期(水平轴)在人口统计群体之间的疫苗(垂直轴)的最佳分配来源:PNAS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新冠疫苗的优先安排情况及可以挽救生命的概率进行了充分阐述。研究发现,年轻的基本工作者被优先用于控制传播、老年人被优先用于直接控制死亡率,但最优政策是非常动态的:每个阶段都针对特定的群体,这些群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当有效疫苗供应充足,疫情相对受控时,首先针对基本工人,以帮助减少整体传播;但如果疫苗供应有限,病例和死亡人数激增,直接针对老年人和最脆弱的人群可能是更好的策略。首次发现新冠患者口腔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 近日,《消化道》(Gut)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应用16SrRNAMiSeq测序和脂质组学技术,分析了COVID-19患者和康复患者的人类微生物组和脂质组学。 该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HCs)相比,确诊患者(CPs)的口腔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与HCs相比,口腔CPs中产生丁酸的细菌减少,而产生脂多糖的细菌增加。基于8种最佳口腔微生物标志物(7种粪便微生物标志物)的分类器在不同队列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率。重要的是,在跨区域队列中,诊断效率达到了87.4%。抗寄生虫药物或能预防新冠病毒诱导的肺部细胞融合 4月7日,《自然》(Nature)发表的一项实验室研究发现,一种常用于治疗绦虫感染的药物或有助于预防COVID-19患者肺部形成非典型的融合细胞。 该研究表明,寄生虫药物氯硝柳胺是最有效的分子之一。这种药物被发现能在实验中抑制病毒复制,减弱能表达刺突蛋白细胞的钙振荡,抑制TMEM16F的活性,并防止刺突蛋白诱导的合胞体的形成。作者指出,已知能抑制TMEM16蛋白家族其他成员的药物在这些实验中也表现良好,或能针对治疗COVID-19的作用展开进一步研究。关键蛋白被发现,向新冠肺炎药物和疫苗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生物物理学杂志》(Biophysical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一种蛋白质与SARS-CoV-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向防治COVID-19的新药和疫苗迈出了关键一步。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系列生物物理技术,测量N蛋白与基因组RNA片段——3万个核苷酸基因组的1个核苷酸——结合时的大小和形状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当蛋白质是全长二聚体——两个拷贝互相连接时,蛋白质的结合力要强得多。因此,阻挠N蛋白灵活性的药物将是制药研究人员的一个潜在途径。另一种可能性是破坏任何那些被证明具有特殊意义的蛋白质/RNA复合物的药物。哺乳期妇女接种新冠疫苗,也可以保护婴儿 近日,《美国妇产科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期间进行疫苗接种不仅可以保护妈妈,而且可以保护婴儿长达数月之久。哺乳母亲在接种新冠疫苗后,至少可以持续80天通过母乳向婴儿传递保护性抗体。 该研究研究表明,在第一次注射疫苗后的两周开始,母乳中便含有新冠抗体,而且抗体在3个月的研究过程中一直存在。在研究结束时,抗体水平仍然很高,因此疫苗的保护期可能会更长。超1/3新冠患者脑部出现问题4月6日,《柳叶刀-精神病学》(TheLancetPsychiatry)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在研究了超过3.6万名新冠患者健康数据后发现:有超过1/3的新冠治愈者脑部出现问题,在感染半年内被诊断出患有神经或精神疾病。研究人员发现,有高达33.6%的新冠患者在治愈后六个月内被诊断出患有神经或心理疾病。其中1.84%的人是首次得到神经或精神疾病诊断。其中,17%的患者诊断为焦虑,还有14%的患者身患情绪障碍。在重症患者中,神经系统疾病也不罕见,近7%出现中风,近%被诊断出痴呆症。研究人员还称,如果这项统计包含了住院病人,那么脑部出现问题的病人比例将上升到39%。?精彩内容回顾鸡尾酒抗体协同作用被揭示阿斯利康疫苗有效性降低3%,印度现双重变异病毒阿斯利康Ⅲ期临床数据公布,仅.7%的武汉人群产生有效抗体 百年老药苏拉明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44个物种都能成为新冠病毒宿主感染者接种疫苗仍有效,疫情高峰时武汉全因死亡率增加56%来源:科研圈、科技日报、生命科学前沿、NaturePortfolio、医学新视点、MedSci梅斯、环球科学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