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06/5677813.html 姚焰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一病区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侧重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以外院失败或无法治疗的复杂疑难患者为主。目前累计开展导管消融手术万余例。任亚洲心律学会AHRA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分会总干事、医院名誉主任和客座教授。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获取《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01年版)》PDF文件!心房颤动质控指标制定背景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以心房颤动(房颤)为代表的心血管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程度近年来呈严重化趋势。房颤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35岁以上房颤患者超过万,总患病率为0.71%,7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近3%。房颤可引起心室率异常,进而导致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等常见临床症状,与此同时房颤还会导致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代表的血栓栓塞事件,进而致死、致残。房颤相关脑卒中与非房颤相关的脑卒中相比症状更重,致残、致死率更高,复发率更高,人均医疗费用更高。 为不断增长的患病人群和高危人群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如何评价和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国家医疗卫生投入的产出效率,取得最佳的医疗结局,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其中设定医疗质量指标是开展评价医疗质量的首要步骤。 房颤的诊断相对简单,只需要根据心电图即可确立,而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房颤检出率和早期诊断率将进一步显著提高。治疗方面,明确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是房颤抗凝治疗的基础,而对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的房颤患者给予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源性卒中的重要措施。介入操作方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点。 自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医院建立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实施全国心血管病相关专业的质控工作以来,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心房颤动工作组正式成立,目前本工作组已连续两年完成我国房颤质控调查工作任务并完成报告的撰写。建立房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开展房颤诊疗质量控制的基础。鉴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我国房颤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以期提高不医院房颤诊疗质量,最终实现全国房颤诊疗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的目的。为理解房颤质控指标,本文对指标解读如下: 评价人群 本质量指标用于评价主要诊断符合房颤(包括I48.x00心房纤颤和扑动、I48.x01心房颤动、I48.x0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成年(≥18岁)患者。 1 质控指标 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率房颤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为房颤诊疗的首要重点,所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应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设立本指标的目的,在于督导临床医师开展针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并为后续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支持。该指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数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数的比。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非瓣膜性房颤指的是排除机械性瓣膜置换术后的房颤,合并二尖瓣中、重度狭窄的房颤。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方法为CHADS-VASc评分。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院抗凝药物使用率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的手段,应用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因此,所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均应接受抗凝治疗。设立本指标的目的,在于督导临床医师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积极应用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进而减少房颤致死、致残率。该指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出院使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数占同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总数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本指标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指的是血栓栓塞风险增加且无抗凝禁忌的房颤患者,即CHADS-VASc评分男性≥分、女性≥3分且无抗凝禁忌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3瓣膜性房颤患者出院华法林使用率所有瓣膜性房颤患者均应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以避免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设立本指标的目的,在于督导临床医师在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积极应用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进而减少房颤致死、致残率。该指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出院使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数占同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总数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 4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评估率出血是抗凝治疗最为重要的并发症,房颤患者应接受出血风险评估以明确出血风险,为应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和获益提供全面评估。设立本指标的目的,在于督导临床医师在房颤患者中积极开展出血风险评估,以减少抗凝治疗中出血事件。该指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出院使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数占同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总数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本指标中出血风险评估的方式可以采用HAS-BLED评分、ORBIT评分或ABC评分等多种方式。 5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预防血栓栓塞是房颤诊疗的工作重点,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手段,为高出血风险以及抗凝禁忌的房颤患者提供了预防血栓栓塞的新途径。作为一种有创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评价左心耳封堵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设立本指标的目的,在于督导临床医师在左心耳封堵术中提高风险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