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颅内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团队周记(.12.25-.12.29) 作者:姚亮,邓一鸣,孙瑄,马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医院 本周我们汇报一例基底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合并右椎V4段新发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具体如下。 病例详情 患者,男,46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左侧肢体麻木,症状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外院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予以内科药物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发作,于年10月22日在我院行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置入Apollo2.5mm×8mm球囊扩张式支架一枚,术后残余狭窄约20%(图1)。 图1 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支架术后1年,患者出现发作性头晕,但程度较首次发作轻。来我院复查DS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于年2月26日行球囊扩张术,予以Gateway2.0mm×9mm球囊扩张,扩张术后残余狭窄约40%(图2)。 图2 术后患者病情稳定,直至半年前再次出现发作性头晕,偶伴有恶心。至我院复查TCD提示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m/s,遂第三次收入院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最高/mmHg,口服依那普利、吲达帕胺片、美托洛尔片,血压控制在/mmHg左右;糖尿病病史5年,平素血糖控制欠佳;脂代谢紊乱病史5年;强直性脊柱炎10余年;无吸烟史。 入院后查体: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辅助检查:LDL-C:2.59mmol/L;血栓弹力图:AA:%、ADP:56.8%。 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mg1/日+氯吡格雷75mg1/日)、降脂(阿托伐他汀20mg1/日)、降压、降糖等治疗。 入院后头CT:未见明显新发梗死,右椎动脉颅内段可见管壁钙化明显(图3)。 图3 CTA: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右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图4)。 图4 与既往CTA相比右椎动脉V4段狭窄系新发狭窄(图5)。 图5 CTP:后循环供血区域低灌注(图6)。 图6 术前讨论 1.患者椎-基底动脉串联狭窄,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症状仍发作,有介入治疗指征。 2.治疗策略:拟用球囊对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右椎动脉V4段新发狭窄先行预扩张,再对近端狭窄予球囊扩张式支架处理。考虑到基底动脉支架术后反复再狭窄,拟在近端置入冠脉药物涂层支架。 3.相关风险:狭窄相邻部位边支或者穿支血管损伤;右椎动脉V4段钙化较重,球囊扩张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夹层;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远期可能出现再狭窄等。 治疗过程简述 局麻下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前循环造影显示:右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基底动脉支架内重度狭窄合并右椎动脉V4段狭窄,左椎动脉非优势,远端止于左小脑下后动脉(图7-10)。 图7 图8 图9 图10 全麻下6F导引导管至右椎动脉V2段远端,将Transend微导丝(0.″,cm)放至左大脑后动脉P2段,送入Gateway球囊(2.0mm×9mm)于两处狭窄进行预扩张(图11,12)。 图11 图12 扩张后造影显示右椎动脉V4残余狭窄大于70%(图13)。 图13 近端狭窄置入冠脉药物涂层支架Excel(3.0mm×14mm),因病变较硬,两次扩张后支架才完全贴壁。支架释放后,右小脑下后动脉前向血流稍慢,其远端血流因与起自基底动脉近端的右小脑下前动脉(上下两干中的下干)吻合而未受影响,基底动脉支架内残余狭窄约50%,前向血流TICI3级(图14)。 图14 术后查体同前。 术后复查头CT:未见出血(图15)。 图15 术后头颅CTA:基底动脉近段支架内残余狭窄率稍高,近端狭窄明显改善(图16)。 图16 术后CTP:后循环供血区域未见明显低灌注(图17)。 图17 讨论 基底动脉支架术后反复再狭窄,初步考虑与支架和球囊选择偏小有关,其初衷是为避免术后穿支卒中,未来如何更好的平衡还需进一步总结。类似情况选择药物涂层支架也许能降低远期再狭窄率,这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另外,颅内动脉选择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双抗时间要较常规裸支架更长,以预防远期血栓形成所致不良事件。 我们下周继续~推荐阅读》陈康宁教授:改善灌注,进一步提高血管内治疗质量 》CINS精彩视频 虐心的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一例 》CINS精彩视频 陈忠军:M1原位狭窄基础上血栓形成动脉取栓病例 》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青年教师授课大赛│青年新秀有真功 》冯雷教授:NEWDAWNOFSTROKEINTERVENTION 》焦力群教授:颅内动脉支架的亚洲发展》CINS颁奖典礼∣感谢您的付出 》CINS·神经介入并发症闭门谈 履冰临渊是真言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CINS)成功召开 》王拥军教授:中国脑血管病疾病疾病负担和对策 》缪中荣教授:机械取栓术中合并原位狭窄的补救治疗策略 》刘建民教授: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进展 》张鸿祺教授:硬脊膜动静脉瘘与脊髓静脉高压的研究 》高峰教授: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中的边支保护技术 》叶瑞东教授:缺血性卒中早期介入治疗规范与实践 》霍晓川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