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高端项目血栓六项检测的临床意义与

时间:2021-2-16 14:05:4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什么是血栓性疾病?

血栓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可见于几乎各临床科室,其病理过程涉及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三大系统。研究已经证实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时,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已经发生改变,D-Dimer、FDP、TAT、PIC、TM和t-PAI-C是反应机体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早期改变的有效指标,适用于各临床学科血栓高危人群血栓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疗效评价及健康人群血栓风险筛查。

D-二聚体(D-Dimer)是凝血激活、纤溶过度的诊断指标,是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适用于血栓栓塞症尤其是DIC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监测。

1.生理性增高:老年人(>80)、妊娠期可较基础高3-4倍。

2.病理性增高:见于癌症、感染、炎症、血肿、急性心梗、肾病

综合征及肾衰时显著升高;与肝病、组织损伤严重程度正相关。

3.诊断价值:

⑴是排除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的最好实验室参数,其可靠率%;

⑵FDP阳性、D-Di阳性,示继发性纤溶;FDP阳性、D-Di阴性示

原发性纤溶;

⑶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和DIC时水平明显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

4.疗效观察:①肝素治疗初期,D-Di明显降低,通过一连续、缓慢降低达正常范围;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②口服抗凝药D-Di持续降低,3M绝大多数达正常.

5.血栓形成但D-Di阴性:罕见(<2%),可见于远中少量血栓形成(如牙部位)、血栓症状与血标本收集相隔时间太长、或纤溶异常(t-PA降低或PAI-1增高)等;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Di不增高。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原发、继发性纤溶过度的诊断指标,适用于溶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治疗的监测。

1.原发性纤溶亢进(FDP阳性、D-Di阴性):

急性纤溶亢进:可见于严重创伤、灼伤、外科手术(特别是肺、胰、子宫

等脏器)、溶性输血反应、出血性休克、低温麻醉、尿激酶(UK)、链激酶(SK)治疗过量、产科意外(如流产)等。

慢性纤溶亢进:可见于严重实质性肝病、癌肿转移(尤其是前列腺、

胃、膀胱等)、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结节病等。

必须注意:某些原发性纤溶亢进的病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产科意外、溶血性输血反应、癌肿广泛转移等也可引起DIC,导致继发性纤溶。

2.继发性纤溶亢进(FDP阳性、D-Di阳性):

见于DIC、白血病、癌症、深静脉栓塞(DVT)、肺栓塞(PE)、肝病、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肾疾病、各种疾病引起的休克以及溶栓治疗等。

血栓新四项

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P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TM——血栓调节蛋白

t-PA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临床应用

健康体检:50岁以上人群筛查TAT和TM,评估血栓风险

表1:健康人参考区间

抗凝治疗后:监测TAT,并结合PT-INR、DD等指标判断治疗疗效;

不孕症、妊高症:监测TAT和PIC,并结合DD等指标评价体内凝血纤溶功能,制定抗凝治疗方案;

骨科等手术后:监测PIC和t-PAI-C,并结合DD等指标和临床表现预测血栓风险。

表2:PIC、t-PAI-C与DD诊断骨科术后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曲线

来源:孟英,吴俊.应用凝血标志物诊断创伤骨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年10月第39卷第10期:-.

一台机,一管血,六大血栓指标检测,万孚生物新血栓6项,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可早期辅助诊断血栓,实现pre-DIC预判、DIC分型,精准指导抗凝或溶栓治疗决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dbx/123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