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 腿上的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我国是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梗死或猝死。大部分病人在治疗后,仍会遗留深静脉血栓后遗综合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图片解释:从下肢深静脉血管里取出的大量血栓。血栓取出后,血管通畅了,血流恢复了,腿消肿了。 发病情况据估计,20个人中就会有1人在一生中发生过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住院病人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约为20%以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约有10%并发肺梗死,严重危及生命。然而深静脉血栓的真实发病率远比临床统计高。 血栓特点和演化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血栓,尾部为红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向近心端、远心端滋长蔓延。 其后,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血栓可溶解消散;有时崩解断裂的血栓可成为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血栓形成后常激发静脉壁和静脉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纤维机化,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通常血流量少,不能有效的恢复血液流通,血栓残骸尚有网架般的纤维素存在,可以形成广泛漩涡,使血栓很容易再发生;同时,静脉瓣膜被破坏,以至造成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血栓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小腿静脉丛(小腿)到髂静脉系(盆腔),可以发生于不同部位。 临床上常见的为:①小腿肌肉静脉丛(即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形成),②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深静脉血栓形成),③无论周围型或中央型,都可以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累及整个下肢,称为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表现一侧下肢突然发生的肿胀,伴有胀痛、浅静脉扩张,都应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⑴ 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包括小腿疼痛、小腿轻度肿胀、Homans征呈阳性反应(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Neuhof征阳性(腓肠肌压痛)。早期许多病人无症状或极为轻微,多数容易被诱发因素所掩盖;仅血栓侵犯到主干静脉,才引起血液回流障碍的典型症状,或者并发肺栓塞才发现病变。 ⑵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病因常包括血管损伤、肿瘤压迫、解剖异常等。 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特点是起病骤急;实际病期和症状期常一致;持续性疼痛和胀痛,站立时加重;股三角区压痛,有的可触及索条状物;肢体明显肿胀、张力大;腹股沟部浅静脉代偿性扩张,以增加髂股静脉阻塞远侧的静脉回流;全身反应较轻。血栓脱落可造成肺动脉栓塞。 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由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向上顺行扩展而来。特点:为起病隐匿;开始症状轻微直到累及髂股静脉时症状加重才被发现;症状期和实际病程期不符;病程演变远比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迅速、严重;常早期累及穿通静脉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严重。 ⑶ 混合型血栓形成:表现为剧烈疼痛、皮肤暗紫色、有的甚至起水泡,称“股青肿”;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降低,全身反应重,易出现休克及下肢湿性坏疽(肢体坏死感染)。当肢体高度肿胀及高张力,股动脉持续性痉挛,皮肤苍白及皮下网状小静脉扩张,称“股白肿”。股青肿和股白肿,危及肢体和生命。 治疗治疗目的:是预防、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防止血栓形成再发;尽可能恢复静脉通畅性,保存瓣膜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治疗方法: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和祛聚),手术治疗。 图片解释:血管团队为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青肿”患者进行急诊手术取栓,可见大量血栓,血栓长度与下肢等长。血栓取出后,血管通畅了,血流恢复了。 小结:腿肿要当心深静脉血栓,应到血管专科及时就诊;明确诊断,规范治疗。预防肢体坏死、肺栓塞和血栓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