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2日下午,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血栓诊断设备与技术专委会协办,北京定向点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与检测”论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顺利召开。论坛由主会场和青年论坛组成,共邀请8位专家学者就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与监测进行报告。 上半场由医院王兆钺教授、医院李强教授联合主持,来自首医院的吴俊教授、中医院的周洲教授和唐熠达教授分别就《创伤引起的凝血病(TIC)》、《抗栓治疗的个体化检测》和《血小板功能监测与个体化治疗》进行介绍。 吴俊教授就TIC的发生机制和实验室检测进行详细的阐述,使得与会者对TIC的发生与发展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认识到低温、酸中毒、休克这三个因素与死亡密切相关。 周洲教授以具体的病例为切入点,生动形象的向听众介绍了个体化的抗栓治疗,呼吁实验室人员将药物基因组学、血液功能学、血药浓度、患者临床信息等要素相结合,与临床医生及时有效沟通,真正意义上为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邵春丽教授代唐熠达教授对血小板功能检测进行详细介绍,强调了不同人种血小板高反应定义存在差异。 下半场由吴俊教授、周洲教授主持,来自西班牙ValldeHebron医院VicenteR.CortinaGiner教授、医院周静教授、解放军医院邓新立教授分别就《直接抗凝药物:描述、监测和解毒剂》、《凝血检验与临床联系——案例分享》和《血小板功能分析的质量管理》进行报告。 来自西班牙的Giner教授以肝素类和新型抗凝药物为代表介绍了抗凝药物的实验室监测。Giner教授指出,虽然新型抗凝药物的可控性较好,但仍需要有效的监测手段,其中最为敏感的方法是Anti-Xa的活性检测。 周静教授通过一个详实的病例向听众介绍了凝血检验与临床的联系,并将实验室凝血功能相关检测的实验原理穿插其中,深入浅出,使听众们受益匪浅; 邓新立教授分别就血小板功能、分析前质量管理和检测仪器进行报告,并就准确性、重复性、系统性、动态性和质量控制等关键点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本分论坛中的青年论坛,由中医院张洋研究员、医院刘超男硕士进行报告。张洋研究员带来的《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的检测及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和刘超男硕士分享的《血小板调节脓毒血症患者内皮细胞通透性》展现了青年学者的风采,现场气氛活跃。 专家们就凝血理论知识、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检测新方法与临床应用、出凝血检测项目的结果解读等各方面做了精彩报告,为与会的实验室人员奉上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采编:医院黄晶晶 来源:检验视界网 检验视界网点滴在心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