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1.html 作为成人恶性肿瘤患者中长期化疗的安全输液通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PICC引发静脉血栓形成的整体风险较大,尤其是危重或恶性肿瘤患者。研究显示,PICC穿刺后7~14d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率高达20%~30%,严重者可因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证据汇总(点击查看大图) 血栓风险评估上表中证据1~4来源于《美国PICC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和《癌症相关性静脉PICC血栓栓塞性疾病指南》。证据1、2、3指出恶性肿瘤中心静脉PICC置管患者要采用VTE评估量表进行危险分层。ASCO指南推荐肿瘤患者血栓预防风险评估使用Khorana评估量表。另外,研究表明,D-二聚体>μg/L是癌症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药物预防预防性抗凝的证据来源于2篇实践指南。证据8、9、10、11总结了预防性抗凝对象的选择问题。1项更新的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的13项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低分子量肝素预防癌症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鉴于在预防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方面,利伐沙班仍缺乏足够研究数据支持,对肿瘤患者相关性血栓的预防性治疗仍应首选低分子肝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抗凝进行VTE一级预防的决策应考虑到抗凝药导致的出血风险及经济负担。如果发现有出血风险(血小板计数<50×/L),需停止任何剂量的抗凝药物;然而,对于血栓风险极高的患者(Khorana评分≥3分),若血小板计数大于30×/L,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后,仍可继续使用预防性抗凝。研究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化疗时,VTE发生率达10%~20%。如果采取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时,VTE发生率可降至10%以下。证据11收集了药物预防的绝对和相对禁忌症,提示我们在采取药物预防时对患者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应个体化评估患者的疾病状况,综合考虑后采取药物预防策略,以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赵娟,孙迎红,李卫峰,姜艳鑫,崔新,刘秋月,徐行.成人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士进修杂志,,35(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