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稠”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儿,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联想到血液变稠变黏了,就会流得慢,容易发生血栓,进而堵塞血管。一些科普文章也强调:老年人清晨应喝一杯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预防心脑血管病。还有人说,夏天到了,血液容易变稠等等。总之,血稠不是个好事儿,应该想办法解决。然而这个引起很多中老年人重视的指标,在医生看来并不那么重要。 医生的回答是他们在判断患者病情时,从来不把“血液黏稠与否”当作标准。血液黏稠是老百姓的通俗语言,医学上血黏度是一项血流变学指标,但是这项指标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可信性有限,意义有多大,要结合病人其它情况综合判断。 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有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脂和血糖等许多指标。所谓“血稠”的人有很多,但是未必就会发生血栓,因为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血管本身没什么问题,血管壁很光滑,那么血液黏度再高,也未必堵塞血管。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血脂、血糖和血压过高,就会使血管内皮损害,使血管壁的内膜粗糙,形成粥样硬化,使血管弹性变差,这才是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的重要因素,所以医生更关心的是血脂、血糖和血压三大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吸烟、超重(肥胖)也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 至于用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办法,老年人多喝水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肾脏的排泄功能。但是从稀释血液的角度,只能说有作用,不解决根本问题,不必太迷信于此。最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为了消除血液黏稠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还应该弄明白几个常见的说法。有人说夏天血比较稠,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血液浓缩,因为夏天出汗多,水分流失大。另外,体检很容易出现血稠的结果,这是因为一般的体检都要求空腹,有些人因此连水都很少喝,空腹十几个小时的结果是化验单上血色素高、红细胞数多、压积也高,也就是所谓血稠了。 心脑血管专家 梅霞,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重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心脑血管分会常委、重庆市络病专委会副主委、任重庆市政协委员、常委、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副主任委员、农工中央妇委会委员,从事内科和心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治疗,特别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 罗永金,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重庆市微创外科专委会委员,曾在美医院学习,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近20年,接受了严格临床培训,熟练掌握心血管外科理论和手术技巧,共完成各类心血管手术余例,特别擅长胸腔镜下各类心脏手术: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多次获得各级奖励。 郑远德,副主任医师,内二科(心血管、神内科)主任,80年代毕业于四川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从医20多年,敬业精神极强,业余时间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虚心向院内外前辈学习,吸取精华,博采众长。曾在第三医院、医院心内科进修学习,深得名家指点。擅长心衰、心律失常、心肌梗塞、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对顽固性心衰,心律失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得病员的好评。 车渝,副主任医师,内二科(心血管、神内科)副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专业20多年,曾多次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年开始在本院推行卒中单元管理,并首次开展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明显降低了脑卒中病人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性疼痛、癫痫、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治,深得病员信任。 健康咨询 24小时急救 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海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