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 1病因 目前公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1.静脉血流滞缓 静脉血流滞缓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若发生在受损的静脉内膜,则血栓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要因素。 2.静脉内皮的损伤 静脉内皮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若静脉内膜受损可致静脉内血栓形成。常见于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使血液在静脉系统内易于凝固,加之内皮损伤或血流缓慢则可形成深静脉血栓。 在以上三大因素中,每一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临床表现1.疼痛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是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段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神经感受器所致。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腹股沟等区域。多为胀痛、疼痛性痉挛、紧张感,卧床或抬高患肢可缓解。 2.肿胀 是最主要或惟一的症状。常为单侧肢体肿胀。若为下腔静脉血栓则可表现为双侧肢体肿胀。 3.浅静脉曲张及皮温皮色变化 由于血液回流受阻,患肢皮肤多呈紫红色,皮温升高。 4.全身反应 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体温一般低于38.5℃。 5.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部分可致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6.血栓后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不适,肿胀,久站或活动后加重。可伴有静脉性间歇性跛行、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瘙痒、湿疹样皮炎、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溃疡等。 3检查1.血液检查 可有D-二聚体升高,表明有血栓形成而激发的继发性纤溶反应。可提示机体内有血栓形成。 2.超声多普勒 可准确判断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及血栓累及的范围。可作为首选的确诊性检查。 3.CT静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 可明确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及肺动脉的情况。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方法。怀疑肺动脉栓塞时首选此方法。 4.静脉造影 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 4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可能的危险因素,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不难做出诊断。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肢体动脉栓塞 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疼痛,感觉异常,脉搏消失,皮肤颜色苍白,皮温降低。 2.急性弥漫性淋巴管炎 发病较快,肢体肿胀,无浅静脉曲张,可有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 3.其他疾病 淋巴水肿、急性小腿肌炎等。 5治疗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进行轻微活动,起床时应穿戴医用弹力袜。 (2)抗凝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对确诊患者及高度疑诊者,如无禁忌证,应即刻开始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3)溶栓治疗急性近段性DVT,发病时间2周内,一般情况良好,可行溶栓治疗。一般不建议全身性静脉溶栓,推荐导管溶栓。 (4)手术取栓DVT一般不必手术取栓。股青肿,股白肿,或症状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下腔静脉血栓,症状出现在一周内,一般状况良好,可行手术。 (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急性DVT不建议常规放置滤器。如有抗凝禁忌或严格抗凝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或肺栓塞,髂静脉下腔静脉血栓,近端大块漂浮血栓等则建议放置滤器。 2.慢性期治疗 为保守治疗,如穿弹力袜压迫治疗,口服促进静脉回流药物等。 介入科- - 治疗白癜风的方法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