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疾病又称血栓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或心腔中流动的血液变为固态的凝块,从而使血液流动受阻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见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栓塞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血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引起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1,高脂血症: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活化,影响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重要因素,可以促进血栓形成。 2,高血糖:促使患者的凝血活性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抗凝血因子和纤溶功能减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流变学异常,容易引起微血栓病变和血栓形成。高血糖使血红蛋白A产生大量糖基化Hb,后者促使组织缺氧和血栓形成。 3,高血压:血压升高致血管损害,也影响凝血与抗凝血平衡而引起血栓形成。 4,高黏度:是指血液黏度的升高,多数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升高,血流减慢或淤滞,易发血栓形成。 5,吸烟: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指出,吸烟与血栓关系密切,特别是吸烟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吸烟的时间和吸烟的数量呈正相关。 6,饮食:过量摄入动物脂肪可提高胆固醇水平,后者可致因子Ⅶ合成增多;若控制动物脂肪,胆固醇水平降低,因子Ⅶ的水平也降低。 7,肥胖:现已证实,人群体重指数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肥胖程度与因子Ⅶ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也相关。 8,绝经:绝经后妇女的纤维蛋白原,因子Ⅶ和胆固醇水平增高;绝经后妇女的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的发病率增高。 9,药物: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凝血因子制品,抗纤溶药等,都可促进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10,制动:长时间制动(不活动)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小编擅长中医药抗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