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听起来像是老年人才有可能发生的急病?然而,国外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平均年龄为49岁,而一般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高峰年龄在65-74岁之间。尤其对于中青年患者而言,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为明显高于普通人的14%-55%,而心血管疾病风险是同年龄健康人群的50多倍。高发病率和其带来的巨大隐患,让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红斑狼疮病友们的心血管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内膜紊乱和动脉管壁损伤变形导致脂蛋白异常积聚,其病理过程为: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脂质氧化→斑块形成甚至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最终会导致血管腔过分狭窄,局部供血不足或完全阻塞中断,或在局部形成血栓,使这些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 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若管径狭窄程度超过75%,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脑动脉硬化可引起眩晕、头痛、脑中风,后期脑萎缩时,可有健忘、痴呆等表现; 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间尿量增多、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手指和足趾缺血、变黑和坏死。 为什么红斑狼疮会过早发生动脉粥样硬化1、系统性红斑狼疮本身会引起慢性血管炎症性改变,大量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使得患者的血管内壁容易被炎症破坏而更容易和更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2、长期的免疫系统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不仅血栓性升高,而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抗磷脂抗体阴性者更厚。抗磷脂抗体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或颈动脉斑块有相关性。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且累积激素剂量大也是红斑狼疮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红斑狼疮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疾病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如何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有关;脂蛋白a是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敏C反应蛋白:增高是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预测因子。 心电图:是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缺血必不可少的手段,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时均可迅速在心电图上出现特征性改变。此外心电图还能显示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等异常病变,已经成为临床的常规检查方法。 颈动脉血管彩超:颈动脉可以作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可以预测将来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血管彩超:可以帮助判断四肢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的血流通畅情况,对于存在相应部位缺血症状的患者,必要时可进行此项检查。 动脉造影:可以直接对病变血管显影,评价狭窄程度,必要时可对狭窄闭塞部位进行直接球囊扩张和植入动脉支架治疗。但费用昂贵且具有一定创伤性,十分必要时才会进行。 一旦反复出现或突然出现胸闷、胸痛、恶心、大汗、手足无力、口角流涎、手指/足趾疼痛、发凉等症状时,医院急诊就诊,切勿延误诊治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春燕,吕良敬,鲍春德,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4():-. [2]丁发明,叶益聪,李梦涛,王迁,徐东,曾小峰,张抒扬.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3(01):56-6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