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8岁的李小姐过去在25岁时怀上第一胎,原本满心期待新生命的诞生,却在怀孕3个月被医生告知宝宝胎死腹中,之后3年她反复流产3、4次,做尽一切检查却找不到病因,直到一次不孕症门诊检验免疫功能,她才发现自己原来患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而这正是造成她复发性流产的元凶…… 复发性流产(RSA)的病因十分复杂,目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功能异常、血栓前状态、男性因素及其他原因(夫妻年龄、生活环境、精神、心理、营养不良、吸烟、饮酒等)等八大病因。而由免疫功能异常导致反复流产的比率占到50%-60%,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功能紊乱和同种免疫功能紊乱。 那么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这能导致自身免疫性功能紊乱的疾病——抗磷脂综合症。没学过医的朋友,可能对这个病名很陌生,但经历过多次胚停的病友们,在就诊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从医生那里听过或了解过。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反复的动静脉血栓形成、复发性流产、中晚孕期胎死宫内和血小板减少、出现血清抗凝因子和/或抗磷脂抗体等。本病发病率女多男少,她们发生不良妊娠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另外,本病还可出现网状青斑、癫痫、舞蹈症、指端慢性溃疡及指端坏疽、心内膜疾病、进行性痴呆及Coomb’s试验阳性等。 通过许多研究证明,抗磷脂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习惯性流产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在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有习惯性流产者50%为狼疮抗凝因子阳性,36%为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也正因此,对于一些反复性流产的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来说,“先治后孕”的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孕前咨询必不可少。它不仅可根据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关检查外,还可早期发现抗磷脂综合征,并及时在孕期就进行抗凝治疗。以及,对于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或近期血栓史,或近期发生过自身免疫疾病的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建议推迟妊娠。 其次,孕期中的治疗和监测自然也不可忽视。患者若在怀孕后检查或发现典型的抗磷脂综合征的话,应立即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抗凝治疗。有研究显示,经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后,抗磷脂综合征妇女再次妊娠的胎儿活产率显著升高,并将流产率降至54%。对于不典型的抗磷脂综合症患者,建议也进行抗凝治疗,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胚胎发育情况,定期复查抗磷脂抗体,胚胎发育良好且抗磷脂综合征连续3次阴性时方可考虑停药。 除此之外,在孕期保健时,还需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胎动,以及有无血栓或高血压相关症状,应监测尿常规(有无蛋白尿)和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计数)。必要时需监测抗双链DNA抗体、补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孕18~20周起,每月行超声检查,注意脐动脉血流、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和羊水量。 有研究发现,中孕期脐动脉血流异常与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死亡相关,子宫动脉切迹则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脐动脉血流异常和子宫动脉切迹的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分别为73.4%和77.6%。在孕22-24周,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升高是发生母胎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因此,如有“抗磷脂抗体阳性”病史的女性,即使通过治疗已经转阴性,也有可能下次妊娠后再次转为阳性。很多女性产后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妊娠结束,就可以不用关心抗磷脂抗体的阳性与否。事实上,产后有些女性仍旧抗磷脂抗体阳性,一定要定期进行检测和治疗。预防发生抗磷脂抗体有关的血栓性疾病。产后还要坚持随访,定期检测身体免疫水平,防止病情复发、血栓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精彩推荐狼疮是否活动?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这个表帮你判断狼疮性肾炎的主要临床分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各型狼疮性肾炎的转归与预后如何?「要点」你不可不知的硬皮病“自我筛查”大法划重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