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检普及,一些做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人会发现报告单上写着“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就会忐忑起来,不知“这个斑块会不会掉下来堵塞其他血管”,或者“颈动脉会不会变得越来越狭窄”等等,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讲解一些关于颈动脉斑块的知识。 一、何谓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人人都会有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颈动脉分为三层,外层、中层和内膜。正常情况下颈动脉内膜与中层厚度(简称IMT)相加不超过0.9mm,若IMT0.9mm,就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若IMT1.3mm,就是颈动脉斑块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软斑”与“硬斑”之分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主要在于斑块的不稳定性,当斑块脱落形成栓子,进入脑血管形成脑血管堵塞继而形成脑中风,堵塞的血管如位于大脑关键部位就会发生言语不清、半身不遂、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当堵塞心血管就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如发生在下肢就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二、如何辨别斑块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斑块的结构中都会有炎性细胞、脂质、坏死组织等,不能单纯以软、硬来区分。 那么,该如何辨别斑块的稳定性呢? 1从斑块本质上分别:?首先,看形态。 表面光滑、外形规则的斑块一般不容易破裂;而外表不光滑,形状不规则的斑块,即使结构较硬,也容易在血流的冲击下破裂。举例来说,表层纤维帽厚薄不均的斑块,在遭遇血压起伏时,很容易破裂,破裂后斑块内粥样物质释出,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造成脑动脉主干的栓塞,有可能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 ?其次,看构成。 钙化斑块较硬,常理来说应该较为稳定,但如果斑块形态不规则,也容易破裂。破裂后,细小斑块被冲到颅内血管,形成脑梗死,这种梗死比血栓造成的脑缺血很难通过溶栓等质量手段清除。 ?另外,斑块所处的位置也很重要。 如果斑块处在血管的分支部位,受到的血流冲击力不同,影响其稳定性,也会造成斑块的破裂与血栓的发生。 2从影像检查分别:?超声检查(不稳定斑块首选筛查) 斑块内部回声特征是评估斑块易损性(稳定性)的重要证据。通常超声检查对斑块内部回声分为以下类型: 低回声——主要成分为脂质(胆固醇)、陈旧性出血,炎性细胞等。对于检查出此类斑块的患者,特别是血脂异常者(高于正常者)建议降脂治疗。陈旧性出血者重点是控制血压的稳定性。 低至无回声——通常为斑块内新鲜出血。此类患者多数以饮酒、情绪激动、血压升高或不稳定导致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破裂或表面纤维帽的断裂有关。 等回声——主要成分为纤维组织增生;此类斑块相对稳定。 强回声——主要成分为钙化。 混合回声——上述各种类型的斑块特征可出现在同一患者、同一或不同斑块内。 ?血管CT及脑血管造影 可发现斑块是否规则、血管表面是否毛糙(或规则)、是否存在龛影,进一步明确斑块的稳定性。 ?高分辨颈动脉核磁(MR)分析 目前最精确的方法是高分辨颈动脉核磁(MR)分析,可以定性定量分析斑块的成分。 因此,绝不能检查出是软斑块后心情紧张、思想负担重;也绝不能发现是硬斑块后就高枕无忧,疏于防范。 三、什么原因促成了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目前我们认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众多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年龄、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家族史(也就是遗传因素)等。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内膜受损后容易使血小板聚集,使胆固醇、脂质沉积下来,加重管壁粥样斑块的形成,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颈总动脉分叉处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等非层流状态,内膜更易受损,是形成粥样斑块的常见地方。 因此,良好控制这些因素反过来就可以治疗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四、如何检测颈动脉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颈动脉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很清晰地探测到双侧颈总动脉和其分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血管内血流速度和宽度等多种血液流动的参数,同时也可以获知动脉壁的薄厚和管壁的高低起伏。通过这种检查可以了解: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斑块是否导致管腔狭窄,是否影响了颈动脉的血流,是否可以解释头晕或“小中风”的症状。 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判断准确性高于多普勒超声,但对斑块的形态学显示欠佳,目前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可作为术前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对于动脉管壁成像来说,MR是首选技术。MRI能评价易损斑块绝大多数特征,如纤维帽破裂溃疡,钙化,斑块内出血,疏松基质,脂质核。目前,对血管斑块分析还有更专门的软件工具MRI-PlaqueView,通过它可以对血管斑块的成分及结构进行全面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判断斑块的易损性,鉴别斑块的类型及高危程度,进行做出科学的抉择。 易损斑块分析可以通过MRI和超声来完成,二者均为无创、非介入检查,个性化精准定量评估卒中风险,各有优劣,其中MRI特点明显。MRI-PlaqueView提供自动、优化的操作流程,引导帮助用户进行斑块分析。几分钟内,即可以完成血管腔、血管壁及内部形态及成分(如软斑块,钙化斑块,斑块内出血)的分析,分析包括面积,厚度,距离以及血管狭窄程度,有利于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内外科医生、介入治疗医生、以及心脑血管医生对病人的干预防治。超声是通过回声来间接判断斑块的性质,受检测者的经验影响较大,其优势是简便,快捷!MRI评价更客观些,费用略高,需要应用专门的软件VPD。 五、如何治疗颈动脉斑块 如果颈动脉发现了动脉粥样斑块,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均有可能也存在有斑块。动脉粥样斑块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但并不是所有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必须用药物治疗。例如,一个身体健康(指他不吸烟、生活方式健康、无高血压和糖尿病、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60岁的人,检查也会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经过专业评估如果没有危险,就没有必要吃药。 而当颈动脉动脉硬化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影响颈动脉的血流时,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以防止发生血管事件。 通常,当斑块生长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超过70%以上时,或者虽然狭窄程度不重,但是评估发现斑块不稳定时,就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严重的颈动脉狭窄通常会让患者感到头昏、头沉,有时会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发生脑卒中。 1 非药物治疗 必须要强调的是,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过程,而针对其的治疗也非一日之功。 年龄与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 但是出现颈动脉斑块时,我们能做的有: ?改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减重、合理饮食等; ?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理想范围。 2 关于他汀类药物治疗 ?当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 应立即启动他汀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LDL-C)控制在2mmol/l,最好1.8mmol/L以下。并且多数患者还应考虑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颈动脉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病人 则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病或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已确诊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无论颈动脉有无明显狭窄均应立即接受他汀治疗,将LDL-C控制在2.0mmol/L(最好1.8mmol/L)以下; ?无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但患有糖尿病并伴高血压,也应服用他汀将LDL-C控制在2.0mmol/L(最好1.8mmol/L)以下; ?患有糖尿病,且LDL-C>2.6mmol/L,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慢性肾病(III期或IV期)且LDL-C>2.6mmol/L,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存在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且LDL-C>3.4mmol/L,建议应用他汀治疗将LDL-C降至<3.4mmol/L。 ??以上是一种简单的判定方法,在临床上还应全面分析患者其他情况综合判断。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与他汀治疗,可以有效延缓斑块的增长。 3 关于阿司匹林应用 ?当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 同前述 ?对于颈动脉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病人 需要先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若≥3种,无禁忌,则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男性>50岁或绝经后女性;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胆固醇血症; 肥胖; 吸烟;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4 介入或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开刀手术)或放置支架(微创手术)是处理颈动脉斑块的两大手术方法 临床上,医生会根据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结合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及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具体选用哪种手术方法,需综合考虑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 王文静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