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实验医学科率先在我市开展了血栓四项(TAT、PIC、TM、tPAI-C)检测,血栓性疾病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率高,见于全院各临床科室,病理过程涉及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三大系统。为我院临床科室提供早期更加敏感、可靠的血栓检测指标,血栓四项检测项目,适用于各临床学科中血栓高危人群血栓早期诊断及血栓风险评估,血栓的发生与形成、溶栓治疗的效果、术后血栓与出血情况的监控、Pre-DIC的状态、DIC的诊断和分型、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等。 项目简介: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是凝血酶生成,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而形成血栓。由于产生的凝血酶在血液中半衰期极短,只有几秒钟,很快被抗凝物质中和掉,故直接测定凝血酶非常困难,取而代之的是检测凝血酶和其抑制因子抗凝血酶(AT)1:1结合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TAT的产生直接证实了凝血系统的活化。TM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可以辅助凝血酶激活蛋白C系统产生抗凝效果,TM代表内皮细胞活化。当凝血活化,纤维蛋白形成后,纤维蛋白激活t-PA,活化的t-PA进一步活化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后者降解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和FDP。活化的t-PA被PAI-I1:1抑制,形成t-PAIC复合物,而活化的纤溶酶被α2-抗纤溶酶抑制物1:1抑制形成PIC复合物(见下图)。所以TAT,TM,PIC,t-PAIC都是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标志物,有文献报道骨科术后PIC、t-PAIC的诊断率远高于D-二聚体。而目前临床DIC和血栓均缺乏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血管内皮系统功能受损目前也无法实验室检测,外科医生术后抗凝治疗预防血栓也缺乏早期诊断的实验室依据。为此检验科特开展血栓TAT等四项检测,以辅助临床DIC、术后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等。 检测地点: 门诊三楼实验医学科(电话、、) 检测时间(暂定,根据标本量调整):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前送检,当天下午3:00出报告(采血后应立即送检,不能超过2小时,否则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病房请8:00后采血)。 医嘱名称: 血栓四项检测(TAT、PIC、TM、tPAI-C), 医嘱代码:XSSXJC 参考范围:详见下表 标本采集: 静脉血/蓝帽真空抗凝管(3.2%柠檬酸钠),采血量2.7或1,8ml。 注意事项: (1)空腹或餐后两小时进行采血。 (2)采血后轻轻颠倒混匀5-10次,禁止剧烈摇晃采血管;抽血量要求绝对准确。 (3)不要拍打患者手臂进行采血,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2min,采血应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防止气泡、泡沫、溶血以及组织凝血活酶混入样本中。 (4)溶血、血液凝固的血样均严重影响结果,不能用于检测。 (5)tPAI-C在早上8点左右呈峰值,傍晚呈低值,建议采血时间固定。 (6)采血困难时,试管内发生凝血,引起TAT假性升高。 临床意义: 英文缩写 中文名称 参考范围 TAT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4ng/mL 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激活的分子标志物,提示凝血酶活化,血栓开始形成。 1、证实凝血酶的生成,凝血系统启动的标志物; 2、提示DIC或排除DIC; 3、浓度升高可预估血栓的早期形成和程度; 4、抗凝治疗的效果判定,尤其是溶栓治疗后的再栓监测。 PIC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0.8μg/mL 临床意义 反映纤溶系统激活的早期标志物,提示纤溶酶启动,血栓已经形成。 1、适用于DIC和前DIC状态的早期诊断,指导DIC治疗; 2、临床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VTE)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3、升高时预警各类大手术、恶性肿瘤诱发的血栓症,并推测病情进展; 4、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 TM 血栓调节蛋白 3.8~13.3TU/mL 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提示血管内皮受损。 1、具有捕捉凝血酶,抗凝以及抗炎作用,判断血管内皮损伤或恢复情况; 2、浓度升高时提示内皮系统受损、肾功能受损、DIC等; 3、TM升高,预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t-PAI·C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男性<17ng/mL 女性<10.5ng/mL 临床意义 综合反映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提示病因未去除,血栓形成进行中。 1、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最佳诊断指标之一; 2、心肌梗死的风险指标; 3、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监测血栓治疗药物效果。 四项联合应用,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能早期提示术后血栓的发生;监测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的效果; 恶性肿瘤出凝血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监测。 血栓新四项来更好的反映血栓性疾病的血栓风险。再加上纤溶系统的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就可以起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作用。 临床应用 应用科室:神经科、ICU、骨科、妇产科、肿瘤科、心内科等。 应用疾病:疑似血栓早期、DIC早期及所有术后监测的患者。 临床应用: 1)某些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特异性诊断指标:如心梗、脑梗,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等疾病,早期出现,推测病情进展;判断凝血系统是否启动、纤溶系统是否启动、凝血/纤溶平衡状态和血管内皮是否受损。 2)术后监测急性血栓:针对术后监测,包括骨科\妇科等,考虑急性血栓的病人。由于术后24小时DVT高发,建议术后24小时内至少检测一次,术后3天内,每天检测一次。由于DVT危险可持续3个月,建议术后3个月内随访检测。对术后易栓症高危人群评估血栓风险,预防用药,提前预防血栓并发症。 3)溶栓治疗的监测:血栓的治疗监测要考虑再栓现象,特别是在早期,溶栓后一般都存在凝血系统的激活,TAT升高。建议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监测D-Dimer和FDP外,每周1-2次监测TAT、PIC等,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和是否增加抗凝药物。 4)指导DIC分型、治疗:有可能发生DIC而无明显临床症状,DIC早期或已怀疑明显DIC的病人。判断凝血系统是否启动、纤溶系统是否启动、凝血/纤溶平衡状态,进而对于DIC进行分型。 血栓的治疗和监测 血栓六项检测时机的推荐 一)骨科、肿瘤、移植等大型手术后的VTE监测 (1)因术后24小时DVT高发,可使用血栓风险相关指标(TAT/PIC/tPAIC/TM/DD等)联合监测 (2)建议术前检测一次了解基线水平,术后24小时内至少检测1次,术后第7天检测1次 (3)因DVT危险可持续3个月,建议术后3个月内随访时监测 二)脑卒中、心梗溶栓或支架术的血栓风险监测 (1)溶栓后有再栓或出血风险,可使用血栓风险相关指标(TAT/PIC/tPAIC/TM/DD等)辅助分型,监测再闭塞或再灌注的术后结局 (2)建议术前检测一次了解基线水平,术后24h时至少检测1次(最好术后3小时),术后第3-7天检测1-2次 三) 老年人群的血栓风险评估-体检项目建议 心脑血管病,潜在主要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 -前者终生伴随长期潜伏 -后者突然发病猝死 项目名称 提示意义 监测时间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 血栓调节蛋白(TM)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tPAI-1) DD、FDP 提示老年冠心病斑块易损性及病情的危险程度 老年人群(60岁)每年一次 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的老年人群每年一次 已有心梗、脑梗发作史的人群半年一次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人群半年一次 特殊职业(司机、海员等)每年一次 辅助早期诊断稳定型冠心病 判断冠脉血流过缓 预测心梗、脑梗复发的风险因素 反映血管内皮损伤,提示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用于老年人血栓性事件的风险度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