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开福区的李阿姨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中风。李阿姨今年50岁,刚退休,平时身体状况较好,没有“三高”,家族也没有心脑血管病早发病史。李阿姨生活饮食起居非常规律,兴趣爱好广泛,特别热爱跳舞。 虽然李阿姨不愿意相信,可她确实中风了。李阿姨说,吃中饭的时候突然左手端碗不稳,行走明显拖曳不稳。家属的警觉性很高,立即将医院急诊科就诊。 入院时距李阿姨发病约1个小时,接诊医生考虑李阿姨可能中风了,医院卒中绿色通道。李阿姨在专业医护人员陪同下,快速完善了头部CT及重要血生化检验。头部CT排除出血,血生化检验基本正常。李阿姨被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且在静脉溶栓时间窗,无溶栓禁忌症,征求家属同意后,卒中团队立即启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过程顺利,溶栓完毕后李阿姨自诉恢复了90%。 通过积极有效治疗,李阿姨顺利恢复,但她为何会中风,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接下来完善了一系列常规检验检查,风湿免疫、发泡、SWI、弓上CTA等均未见异常。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一项检查指标引起了医生的注意,李阿姨的血小板结果显示×(血小板正常值:×~×),超过正常值3倍。完善骨髓穿刺,骨髄活检显示主要为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巨核细胞体积增大且成熟。基因检测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呈阳性。最终李阿姨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予以阿司匹林、羟基脲等对症治疗后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 专家答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谭红介绍: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特征是骨髄巨核细胞过度增殖,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多且功能异常。极端增生且功能障碍的血小板极易导致部分老年患者血管内形成血栓。这种血栓在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常见好发部位。 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偏侧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视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头晕、行走不稳等。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肺血栓和心肌梗死也均有发生,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部分病例可转化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可转为急性白血病。虽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引发脑梗死的少见病因,但容易漏诊,如果未得到及时诊治,可使患者反复发生脑梗死,增加复发风险。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以多发性、中小面积脑梗死多见,单次发病治疗后相对预后较好,但易反复发作,及时、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及加用免疫抑制剂抑制血小板过度生成能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引起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如果有血小板计数增高,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必要时行骨髄、基因等相关检査,争取早期诊断、对因治疗,从而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建议各个年龄段人群每年至少体检一次,6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1-2次。体检项目中有血常规检查,发现异常可提前用药进行有效预防。 欢迎通过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