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血栓诊疗进展

时间:2018-3-19 18:03:25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夏璐杨长青

  医院消化科

  成人肝门静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包括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支及其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肝门静脉从胃、肠、胰、脾的毛细血管网出发,终于肝小叶内的血窦,始末均为毛细血管,加之门静脉及其属支通常缺乏瓣膜,使得肝内或肝外的门静脉阻塞都可引起血液逆流,从而导致门静脉高压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壁的破坏可引起门静脉血栓(PVT)形成。PVT起病隐匿,加之认识不足,常不被人们重视。门静脉血栓在日本发病率为0.%,在美国发病率为0.05%~0.5%,在瑞典发病率为1%。尽管PVT形成在总人群中发病率低,但在西方国家,门静脉血栓占门静脉高压的5%~10%,在发展中国家,门静脉血栓占门静脉高压的20%,同时数据显示,在肝癌患者中,门静脉血栓占门静脉高压的30%,儿童患者中门静脉血栓占门静脉高压的比例高达75%。

  一、发病机制

  门静脉阻塞初期,一方面门脉血流量减少引发肝动脉血管床扩张,形成“动脉营救”的保护性血管反射,另一方面PVT形成数天后会在血栓处迅速建立静脉旁路,形成侧支循环,使得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液回流至肝脏。上述两种代偿机制维持肝总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但当门静脉压力升至10mmHg以上会引起侧支循环开放、脾大、脾功能亢进及腹水形成,可导致肝性脑病和其他循环及代谢疾病。PVT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其中全身因素占30%,局部因素占70%。

  (一)全身因素

  全身因素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的高凝状态,遗传性因素国外最为常见的是凝血因子VLeide突变和凝血酶原A基因突变。国内最常见的为抗凝蛋白C,抗凝蛋白S和抗凝血酶III的缺乏,约占50%。获得性因素主要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抗磷脂综合征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二)局部因素

  多见于肝功能不全、腹部炎症病灶、恶性肿瘤、门静脉系统损伤,先天性门静脉畸形、妊娠、口服避孕药造成的高凝状态也可引发PVT形成。

  二、临床表现

  PVT按形成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一般认为病程在60天内的为急性血栓。慢性血栓多有侧支血管和门静脉海绵样变,并伴门静脉高压症,而急性血栓则无。急性期常有突发剧烈腹痛、恶心、发热腹泻,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腹膜炎、腹膜刺激征,但若仅累及肠系膜上静脉时,全身症状严重而腹部体征不明显。慢性血栓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征象,多有胃食管静脉曲张、脾大、上消化道出血、门脉性胆管病等。

  三、辅助检查

  PVT多起病隐匿,其症状体征表现不典型,常易造成临床上漏诊、误诊,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治对PVT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D-二聚体

  肝硬化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稳定升高,研究表明当D-二聚体表达超过16mg/mL时,PVT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研究表明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和PVT的严重程度一致,故通过检测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用来判断血栓形成的程度。

  (二)影像学检查

  DSA造影不仅可以直接提供动态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信息,还可以行血管溶栓治疗。

  彩色大功率多普勒超声(CDUS)是PVT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对PVT形成的诊断敏感性达70%~90%,特异性为%。尤其当大量侧支形成时,它比血管造影更准确。但它不能全面反映门脉和属支,易漏诊门脉不完全阻塞的情况,且受操作者的影响。

  CT血管造影(CTA)对操作者水平依赖小,敏感度更高,但特异性较低,并可引起部分患者造影剂过敏及造影剂肾病。

  增强三维MR血管造影(MRA)检查是无创、无造影剂肾毒性,且可以完整清晰显示门脉系统,观察血管走形、狭窄和阻塞部位及畅通情况,对病变的诊断敏感度极高,准确可靠,但它具有信号采集时间长,有呼吸运动伪影,成像范围局限的缺点,临床上通常把CTA和MRA结合检查作为PVT诊断的金标准。

CDUS

CT

  根据辅助检查所发现的门脉栓塞的程度,临床常采用Yerdel分级,将门脉栓塞由轻至重分为四级。Ⅰ级:累及门静脉,轻微累及肠系膜上静脉(SMV),阻塞直径50%;Ⅱ级:累及门静脉,轻微累及SMV,阻塞直径50%;Ⅲ级:完全阻塞门静脉,伴近端SMV血栓,远端通畅;Ⅳ级:门静脉、SMV全程完全阻塞。

  四、治疗策略

  PVT治疗前应正确评估血栓的程度及范围。判断是部分血栓、完全血栓还是纤维条索形成,有无累及门静脉主干、左右支还是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急性PVT的治疗目的是复通闭塞的门脉,以降低血栓进入肠系膜上静脉的风险。慢性PVT患者则应以治疗和预防门脉高压后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为主。

  (一)非肝硬化性PVT治疗

  对于非肝硬化性PVT的治疗,以溶解血栓为主要目的,早期及时的抗凝治疗可使80%患者阻塞血管获得完全或部分再通。因此,对无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至少抗凝治疗6个月,有危险因素患者应需终身抗凝。若患者发生静脉曲张所致的消化道出血,此时首选内镜治疗,当内镜治疗失败时,可行外科分流术控制出血。

  (二)肝硬化性PVT治疗

  1.药物抗凝治疗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①急或亚急性血栓;②血栓持续进展;③血栓进展至肠系膜上静脉;④症状明显者;⑤等待肝移植者;⑥有高凝血基础疾病,需及时进行治疗。药物抗凝是PVT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既往抗凝被认为是肝硬化治疗的禁忌方法,因而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现阶段,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肝硬化性PVT使用抗凝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可使42%~%患者阻塞血管获得再通。抗凝治疗越早,血栓再通率越高,一般急性PVT推荐在1~5天内抗凝。通常使用的抗凝药物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和口服华法林。多项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出血风险,较华法林更为安全。

  2.经门静脉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可完成局部机械性碎栓和药物性溶栓。经颈内静脉行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是目前最有效的介入法。TIPS通过球囊血管成形术、血栓抽系术和局部溶栓可开通门静脉通道;通过植入支架可以建分流道,降低体静脉压力,从而预防血栓再形成。除TIPS外,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局部溶栓也是常用的介入法。rt-PA具有更高的纤溶蛋白选择性,对全身纤溶系统影响小,溶栓效果更好。

  3.手术治疗

  当PVT伴发血栓导致的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广泛血栓形成或合并大出血,应及时行手术取栓,结扎出血动脉并切除坏死肠管。因手术治疗的病死率达到50%,现已较少使用。

  五、总结

  PVT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同时也常见于非肝硬化人群。门脉高压、腹腔感染、断流术及脾切除、恶性肿瘤等都是PVT发生的高危因素。PVT临床症状不明显,多以腹痛、脾大、发热、腹水常见。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抗凝、介入、手术等。急性PVT治疗以复通闭塞的门脉、降低血栓进入肠系膜上静脉的风险为主;慢性PVT的治疗以防治门脉高压的相关并发症为主。PVT的预防措施及利害比,仍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

  杨长青,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消化内科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消化疾病质控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纤维化学组委员、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消化分会委员兼肝胆学组副组长、肝病分会委员兼秘书;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终审专家、上海市高级技术职称晋升评审委员会委员。

  已发表论文一百七十余篇,其中SCI八十余篇,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研究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专家简介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赞赏

长按







































重庆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医院贵阳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yf/90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