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阿司匹林,很多人会想到是“万能药,身体有事没事都可以吃点,没坏处。”然而真相是,没事的时候吃点不好,有事的时候吃错了也不好,比如,得了房颤。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常表现为心动过速且节律不正常,发作时心悸、体乏、眩晕、胸闷气短。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吸烟等。 长期、持续的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导致猝死。更为严重的是,房颤发生时,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因此滞留于心房内,容易淤积形成血栓。由于心房血栓偏大,一旦脱落会造成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数据显示,75%的房颤病人并发脑血管事件。房颤引发的脑卒中,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 中国房颤患者多半为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通常都需要抗凝药物治疗。 注意!预防房颤导致的红血栓,应该使用抗凝药;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白血栓,应该使用抗血小板药。 在大多数人眼中“万能药”阿司匹林就是抗凝药物,然而抗凝药物并非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也并非抗凝药物,而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虽然其最终效果都为抑制血液凝固,但其药理机制却截然不同! 抗凝药(1)肝素类:肝素、低分子肝素; (2)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3)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水蛭素,阿加曲班等; (4)凝血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葵钠,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抗血小板药(1)抑制血栓素A2(TXA2)途径:阿司匹林; (2)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噻吩吡啶类; (3)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 一、药理机制不同阿司匹林药理机制:阿司匹林能与环加氧酶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烷A2(TXA2)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液凝固。抗凝药物药理机制: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从而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性疾病。 二、临床应用不同阿司匹林:临床可用于抗血栓,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腔内血栓的形成抑制作用较弱,明显低于抗凝药物。 抗凝血药物: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扩大,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死。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早期应用,防止因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继发性出血。 (3)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4)也用于风湿性心脏病、髋关节固定术、人工置换心脏瓣膜等手术后防止静脉血栓发生,也可用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长期抗凝治疗和预防,如华法林。 三、临床注意事项不同阿司匹林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禁用: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地消化道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有阿司匹林过敏者,尤其出现哮喘等。 (2)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及引起出血的危险; (3)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4)可加强和加速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 抗凝药物 (1)肝素:起效迅速,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可作为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对抗血栓的首选。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2)华法林:作用强且稳定可靠,口服有效,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华法林剂量应根据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25~30秒(正常值12秒)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调节来决定华法林的剂量。 四、阿司匹林=“神药”?临床上,阿司匹林应用广泛,甚至被当作“神药”,终身服用。然而,阿司匹林的滥用以及误用常常被忽略,那么,哪类人群适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呢? 符合下列三项及以下危险因素者,建议服用: (1)男性超过50岁或女性绝经后;高血压;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吸烟者。 (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 (4)经医生评估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大于20%。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物同样起着抗血栓形成作用,但却大相径庭,掌握其与常见抗凝药物的作用特点,对临床应用中避免混淆应用、偷换概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来源/药店经理人、人民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