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检验医学与临床》,版权属于原作者。) 目的探讨几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病理状态下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117例患7种不同疾病的新生儿(患儿组)及15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血浆D-D值进行检测,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检测数据。 结果在疾病状态下患儿组整体血浆D-D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窒息及早产患儿组D-D水平升高显著,肺炎、出血性疾病患儿组有所升高,其余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多种新生儿疾病中患儿存在血液高凝和微血栓形成状态,此时D-D检测阳性率高,在新生儿患儿中常规开展D-D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患儿凝血功能状态,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由于本身凝血机制发育不完善,生后机体的抗凝和纤溶活性均处于被抑制或未激活状态,凝血系统在极低水平上维持相对平衡,既有出血又有血栓形成的倾向,新生儿在疾病状态下缺血缺氧、酸碱失衡、血管内皮受损,会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紊乱状态。血浆D-二聚体(D-D)是判断凝血、纤溶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D-D对凝血功能紊乱,尤其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对几种常见新生儿疾病患儿的血浆D-D进行检测及分析,旨在探讨在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中常规开展D-D检测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照组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为本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患儿组例,来自于年3-6月收入本院新生儿病房的住院患儿,其中男71例,女46例,日龄10min至28d。患儿组中败血症10例,抽搐待诊10例,肺炎43例,脑炎5例,早产儿(包括早产低体质量儿)34例,出血性疾病(肺出血和消化道出血)6例,窒息9例,均由本院新生儿科临床医生确认。 1.2研究方法真空采血凝血功能检测专用管静脉取血3-4mL,采血后立即颠倒数次防止出现凝块,送检验科后立即以r/min离心8min,分离血浆后即刻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血浆D-D含量。使用的仪器为SysmexC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试剂为Sysmex公司D-D检测试剂盒。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x±s表示,患儿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组血浆D-D水平为(0.49±0.22)mg/L,对照组血浆D-D水平为(0.2±0.09)mg/L,两组间血浆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P<0.01)。 2.2不同新生儿疾病患儿D-D水平见表1。肺炎组、出血性疾病组和窒息组患儿血浆D-D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各种疾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系统)是人体凝血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内、外源性凝血过程启动后,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被阻拦在网上形成凝块,达到凝止血效果。血管上皮细胞在修复过程中,血管需要再通以保持流畅的血液,纤溶系统在抗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纤溶酶原激活转变为纤溶酶后即开始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一些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D是其中重要的终末产物,是特异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新生儿的凝血纤溶系统有别于成人,其本身凝血机制发育不完善,在疾病状态下由于缺血、缺氧、酸碱失衡等因素导致内皮损伤,激活机体内凝血系统,同时损伤的内皮细胞又可释放多种炎症因子,起到级联放大效应,形成微血栓,进入DIC前状态或DIC状态。故新生儿在疾病状态下极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此时机体重要的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也活化并参与纤溶。检测血浆D-D水平是监测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及分析几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病理状态下患儿血浆D-D水平,判断新生儿疾病病理状态下常规开展血浆D-D检测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窒息新生儿血浆D-D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显著,这与较多学术研究结果相吻合,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窒息新生儿低氧血症、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并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同时酸中毒引起多脏器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DIC前状态,故血浆D-D水平升高。在新生儿肺炎和出血性疾病(肺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中,患儿血浆D-D水平也与对照组有差异,数据分析中本研究发现,除1例吸入性肺炎患儿D-D水平较高外,其余吸入综合征或胎粪综合征患儿D-D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明显。重症肺炎的新生儿D-D水平相对较高,这可能与严重的炎性反应综合征状态下继发性纤溶系统活性增高有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早产儿特别是早产低体质量儿血浆D-D水平有增高现象,这组结果较对照组差异显著。这与有关报道相一致,有学者通过监测发现,早产儿出生1周后D-D水平会降至与足月儿相当,可能是早产儿在应激状态下D-D水平升高,但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较足月儿不成熟,D-D代谢减慢所致,1周后早产儿肝功能逐渐提高,D-D开始下降。本研究未追踪收集分析成长中早产儿的血浆D-D水平,未能分析这一现象变化。有报道发现,败血症状态下血浆D-D水平也高于健康对照组,本研究中差异不显著,可能需扩大标本量进一步研究。 新生儿是个有别于婴儿、儿童时期个体发育的特殊时段,此期本身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凝血纤溶活性状态,特别是新生儿由于刚离开母体不久,机体各项机能还未发育完全,易发生各类病理状态,会加重这种凝血纤溶的紊乱状态,这些均可以导致DIC的发生。本研究中对几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状态下的血浆D-D水平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发现了差异。对新生儿特别是疾病状态下的新生儿及时开展血浆D-D水平监测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患儿病情进展并及时开展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