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河南一个30岁的教师,医院做了内固定手术,十天后要出院,办完手续即将离开病房,突然气喘发憋、大汗淋漓,继而昏迷,抢救无效死亡,短短不到1小时,一场悲剧发生了,不满五岁的孩子失去了妈妈,白发的父母失去了年轻活泼的女儿,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经过专家进一步确诊,患者是因为肺栓塞猝死。 肺栓塞的栓子来源于哪里?从临床资料来看,急性肺栓塞血栓多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及术后的卧床,下肢活动少有很大关系。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加上病人惧怕疼痛,不敢活动,下肢肌肉“泵”的作用减弱,静脉血流缓慢,可能诱发血栓形成。不只是骨科,其他盆腔手术,术后发生血栓的病人真是不少见。 你知道,治疗已经形成的血栓是非常麻烦的。那为什么我们不提前预防呢? 来吧,让我告诉你怎么做! 为了叙述方便,我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成术前、术后2个阶段来说。 手术前阶段 医生会评估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比如肥胖、长期糖尿病、长期吸烟史、长期口服避孕药史、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和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等等。如果您有这些情况就需要注意了。 您需要在术前就学会主动运动踝关节(就是“脚脖子”),促进腓肠肌(就是“腿肚子”)收缩运动。怎么感觉前面的这句话像是郭德纲说相声似的! 腓肠肌在医学上被称作“肌肉泵”,它的收缩可以压迫其中的血管,促进血液(尤其是静脉血)流动,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血液流动起来了,自然就不会形成血栓了。 道理讲明白了,您理解了吗?能够接受吗? 手术后阶段 下面说说患者回到病房该怎么办呢? 在病人麻醉还没有完全清醒的时候,陪护的家属需要帮助病人被动地活动腓肠肌。具体方法是:用手掌握住患者的腓肠肌(就是“小腿肚子”)间断挤压,注意方向是从下到上,力度适中。可见,照看病人可是“重体力活”!有人问我:“持续多长时间呢?”。原则上是直到病人自己能够活动为止。 病人麻醉清醒后开始主动活动腓肠肌。具体方法是:以踝关节活动为主,进行脚板的伸屈活动,如下图: 病人下床活动后,“走路”才是活动腓肠肌最好的方法,最自然、持续时间长、效果满意!所以,医生总是不厌其烦地嘱咐病人尽早下地活动,就是这个目的。 术后保暖也很重要,尤其在冬季,寒冷可以刺激血管收缩,血流缓慢,促进血栓形成。 饮食因素也比较重要。比如多饮水可以保持充足的血容量,促进血液流动,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有的人认为手术后应该高营养饮食,其实,现在的生活条件,哪里有低营养?大多数情况是过度的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加重了血液的高凝状态。 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和一部分的优质蛋白饮食,即有利于身体(尤其是胃肠道)恢复又可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就是这个道理,古代对医生的评价也是:上医治未病(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加以治疗防范) 当然,即使形成了血栓,医生还是有许多先进的治疗方法,比如药物溶栓、导管溶栓、下腔静脉滤器、手术取出栓子等等。医生们非常了解血栓的危害,正在钻研先进技术,创新治疗方法,寻找高效的药物......同时,作为患者,您也需要了解这个疾病,还需要鼎力配合医生。 毕竟,面对疾病,医生和您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白癜风初期图片最好白癜风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