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会引起血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会引起血栓形成,严重的会引起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血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液供应障碍的病理过程。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血栓、静脉性血栓及毛细血管性血栓。 血栓栓塞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部位缺血、缺氧、坏死、淤血、水肿的过程。以上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在医学上称为血栓性疾病。其中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已给公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病因 静脉血栓形成常继发于各类手术,外伤以及长时间卧床者,老年人及血液粘稠度增高者也容易形成。而我科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存在高凝状态,是血栓高危人群。 二、症状 不同部位栓塞会出现相应的表现,下面列举数个常见疾病。 1、下肢血栓: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绀,严重时出现肢体坏死,也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典型者可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咯血)。 2、脑血栓:突发肢体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重者可昏迷。 3、肝静脉血栓:在PNH患者中较常见,表现为肝区疼痛、肝大,肝功能异常,腹水等。 4、肠系膜血栓:主要表现为腹痛,可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 三、诊断 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手术、外伤、长时间卧床者、老年人,以及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如出现上述症状者需警惕血栓,及时就医,抽血检查,如全血细胞分析、易栓项目及纤溶项目检测。 四、治疗 1、饮食方面:选用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淀粉、糙米、标准粉、玉米、小米等,可促进肠蠕动,加速胆固醇排出,对防治高血压病有利。具有降血压作用的食物有:芹菜、胡萝卜、番茄、荸荠、黄瓜、木耳、海带、香蕉等;降脂食物有:山楂、香菇、大蒜、洋葱、海鱼、绿豆等; 2、药物: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溶栓药(如尿激酶)。(注:如果使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凝血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3、手术:手术取栓,静脉滤器置入术等。 4、其他: (1)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甙类等。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从而改善症状。后者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 (2)物理治疗: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两者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总结:血栓性疾病虽危害极大,但它是可控可防的的,大家要先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战胜它。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