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2018孙艺红不同部位血栓

时间:2019-1-2 15:36:43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当血栓的发生部位在动脉、心腔内和静脉中时,各自有何特点?掌握其形成机制,并在临床中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机率。在中国心脏大会(CHC)暨国际冠心病大会(ICC)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CVC)上,医院的孙艺红教授对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动脉、心腔内和静脉不同部位的血栓区别进行了详细讲解。

1.血栓形成机制

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被激活,从而产生凝血酶,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于血管内膜下,并不断被激活的纤维蛋白系统分解。同时,激活的凝血因子也不断地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吞噬,使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然而,有时在某些能促进凝血过程因素的作用下,上述动态平衡被打破,触发了凝血过程,血液便可在心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

静脉和动脉内均可形成血栓,主要参与者包括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浆蛋白。血栓形成的条件目前公认的是由Virchow提出的三个要素:

(1)血管内皮损伤:手术、深静脉血栓(DVT)病史、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放疗和化疗;

(2)血液高凝状态:凝血激活产生促凝血因子、雌激素应用、家族史、肾病综合征、输血、易栓症;

(3)血流淤滞:>40岁、制动、肿瘤压迫淋巴血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瘫痪卧床。

以上三要素均可引发血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血管内皮损伤。正常的内皮细胞具有抑栓作用(图1),然而,当血管内皮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球囊扩张内皮撕裂、创伤性外伤、外科手术、严重缺氧、酸中毒、细菌性感染、糖尿病和免疫性疾病等因素造成损伤时,易引发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淤滞形成血栓。

图1:正常内皮抑栓作用。

此外,血小板对血栓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血小板由巨核细胞生成,67%进入循环系统,33%储存在脾脏,故脾脏功能可影响血小板。当血管壁损伤时,暴露的胶原会触发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变形、伸展覆盖内皮的缺损部分,并开始脱颗粒,从而将其他血小板聚集到已黏附的血小板处,各个血小板通过其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桥梁结合而形成血小板微聚集体。血栓随着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活化而逐渐形成。

图2:血小板解剖。

2.血栓的类型

(1)动脉血栓

动脉系统血栓发生于高度依赖血小板、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患者。形成机制为内皮受损,此类斑块成分主要为胶原、组织因子、凋亡细胞等。同时,血小板表面的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受体、糖蛋白Ⅳ或Ⅲb、清道夫受体处于高活性状态。

(2)心腔内血栓

心腔内血栓主要发生于对血小板依赖介入动静脉之间、高危抗凝治疗为主和低危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常见于:

?左心室:心肌梗死后内皮异常和血流异常;

?左心耳:快速房颤时左心耳的血流淤滞和涡流,导致局部内皮受损,丧失抗栓作用,白细胞黏附和致炎症的细胞因子。

另一种常见的心腔内血栓形成于人工瓣膜,多为亚急性和慢性,病理为机化的多层血栓,主要机制包括:

?表面因素:①蛋白黏附:早期为纤维蛋白原和vWf;②细胞黏附: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③接触激活凝血系统,形成凝血酶并激活补体;④原位瓣膜释放组织因子。

?血流因素:①湍流导致内膜损伤和功能障碍,血流淤滞促进凝血;②延迟内皮化;③低压心腔血栓风险高: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

?凝血因素:①获得性因素:肾功能不全、贫血、吸烟;②局部手术损伤释放组织因子。

?血管翳形成:纤维弹性组织和细胞外基质增生。

(3)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多发生于对血小板依赖较低和抗凝治疗为主的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主要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因此对缺乏获得性因素的患者可仔细追查遗传性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流淤滞,因素包括:

?制动:双侧或单侧偏瘫,肌间静脉扩张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阻塞或压力增加:盆腔肿物压迫,心力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压力升高,妊娠患者左侧髂静脉受子宫压迫;

?静脉扩张:静脉曲张,妊娠和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导致静脉扩张);

?血液黏滞度升高:红细胞增多症,高丙球蛋白血症。

(4)肿瘤相关血栓

肿瘤相关血栓形成机制:

?白细胞增多导致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

?血小板增多;

?微颗粒:富含组织因子。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潘欢┆美编柴明霞┆制版刘明玉

↓↓↓点击"阅读原文"

潘欢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zdyd/106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