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度及血流变临床意义

时间:2023/12/5 9:42:3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血液粘度是指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阻力大小,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参数之一。血液粘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红细胞的形态、聚集性、数量、血浆蛋白含量等。不同的血液粘度参数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液粘稠度#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是指在一定切变率下血液的粘度。全血粘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出红细胞的聚集程度和变形能力,对于判断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及肾脏、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而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则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中切粘度值则是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在临床上,全血粘度的测定可以用于判别和诊断多种疾病。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等都可以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从而使全血粘度升高。而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则可以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从而使全血粘度升高。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等则可以使全血粘度降低。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是指血浆在流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阻力大小,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血浆粘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出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状态以及炎症、感染等病理状态。

在临床上,血浆粘度的测定可以用于判断多种疾病的病理状态。例如,肿瘤、风湿、结核、感染、放射治疗、自身性疾病等都可以使血浆粘度增高。而过量补液、肝、肾、心脏等器官的功能障碍、长期营养不良等则可以使血浆粘度降低。

全血还原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是指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容积浓度之比,含义是当细胞容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全血还原粘度的测定可以校正不同细胞容积浓度下的血液粘度,以利于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全血还原粘度的测定可以用于判断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及肾脏、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状态。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参数之一,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的测定可以用于判断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肾脏、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多种疾病的病理状态。在临床医学中,血液粘度的测定对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zdyd/166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