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医院BrunoBartolini教授等对一组应用Casper-RX颈动脉支架治疗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合并颅外串联病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讨论了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研究背景 颅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栓塞风险主要来自于颈动脉斑块处小栓子的脱落。为了降低远端栓塞的风险,MicroVention公司开发了一款双层微孔低剖面闭环支架——Casper-RX支架(MicroVention,Tustin,California,USA),与传统支架相比其网孔密度更高、孔径更小。然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串联病变支架治疗中,Yilmaz等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认为这种双层网孔支架与单层网孔支架相比具有更高的急性血管闭塞风险,双层网孔支架的高金属密度增加了没有双抗药物准备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这种新型支架上市后尚缺少研究评价此种支架对于应用双抗治疗的症状性与无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医院BrunoBartolini教授等对应用Casper-RX颈动脉支架治疗的一组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合并颅外串联病变(颈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重点研究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JNeuroInterventSurg》杂志上。 研究方法 本文对年11月至年8月连续登记的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合并颅外串联病变(颈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应用Casper-RX支架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脑血管造影以及神经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终点事件包括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出院前支架内闭塞,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RS)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 所有病例均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介入操作,经股动脉穿刺置入球囊导管或长鞘于颈总动脉,颈动脉球囊成形后为进一步行颅内闭塞血管开通建立通道。颅内闭塞动脉成功再通后接着进行CAS,如果球囊成形后颈动脉通道不能满足颅内闭塞血管开通需求,则在取栓前进行CAS,支架置入术后进行球囊后扩,以提高支架贴壁性。这些病例术中均未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支架置入术后静脉给予阿司匹林-mg,应用rt-PA的患者术后第一天起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片mg,未用rt-PA的患者术后清醒即刻给与负荷量氯吡格雷片mg所有患者术后双抗治疗3个月。临床随访患者术后24小时、出院时NIHSS,90天mRS。利用颈部CTA或颈动脉超声分析支架通畅性。 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21例患者,随访90天(表1),10例串联性颈动脉闭塞,11例颈动脉重度狭窄,8例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性狭窄。发病至血管再通平均时间为.6(±)分钟(表2)。结果发现11例(52.4%)患者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出院前未发生支架内闭塞,3个月内无卒中再发病例,但有两例症状性颅内出血。3个月mRS评分0-2分16例(76.2%),3-5分2例(9.5%),6分3例(14.3%)。 表1.21例患者基线特征 表2.研究过程特征 研究结论 这组应用Casper-RX支架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合并颅外串联病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中,出院前未发现支架内闭塞,但术中常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需要围手术期静脉给予抗凝剂和抗血小板治疗。作者认为,在缺乏对这种新型双层网孔支架与单层网孔支架的非劣性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前提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串联病变的患者暂不推荐应用这种新型双层网孔支架。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刘建峰副主任医师 医院 审校 李轶副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颈动脉支架加抗栓药联合取栓治疗急性串联病变可获最大再通率球囊桥接:一种重新穿越颈动脉支架的新技术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串联病变的治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