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研究显示,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这类疾病可统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LAOD),其卒中年复发风险为3.6%~22.0%,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中,年卒中风险更高。4月20日,在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WSIC)上,医脉通就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采访了大会执行主席、陆军医院神经内科的帅杰教授。 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医脉通: 帅教授您好!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在脑血管疾病方面进展比较迅速,想请您介绍一下近期国内外神经介入治疗适应证、技术和器械等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 帅杰 教授 近些年,神经介入的发展进步与不足并存。不足之处为在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方面,近些年好像发展比较慢,尤其是基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证据,目前大型RCT研究并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所以对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国内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比例较多,且动脉粥样硬化与欧洲人群不同,因此,我们中国人应该做自己研究——更大样本的RCT研究。目前我认为首要的是把国内以往做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尽快启动一些关于国内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疾病治疗的RCT研究。 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一个国内的RCT研究,旨在比较药物治疗与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之前美国曾做过两个研究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纳入人群或治疗医生有关。医院重点神经内科中心都在做神经介入治疗,本次RCT研究联合15家医院共同来完成。我相信两年的时间,我们能够完成这个RCT研究,现在我们的第一例病人已在本周入组,很快将会在国内开展起来。器械方面的发展主要在急诊方面,涌现出很多便捷、价格便宜的颅内取栓装置,包括取栓支架,及一些正在研发中或已投入市场的国产支架。我相信在介入领域,取栓装置的热度不会降低,只会越来越高。 医脉通: 近期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组织领域内专家撰写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您认为这个共识有哪些亮点呢? 帅杰 教授 我从事神经介入从年至今,整整19年。对于非急性期就我们目前所了解的,特别是非急性期这个概念是有别于急性期的。 而非急性期的介入治疗目前在国际上并不成熟,那么这个提法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呢,我认为光靠我们这部分人去研究远远还不够,非急性期的治疗肯定是有别于急性期的;恢复期卒中后的预防,到底是二级预防还是一级预防,可能还有待于界定。所以非急性期这个概念提出,目前只是一个专家共识,我们也许会通过两三年的摸索,把它上升到指南,但是可能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医脉通: 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应该何时采取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应该如何进行长期的随访呢? 帅杰 教授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专业的临床问题。颅内大血管闭塞如果为急性期,目前大家好像都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即在时间窗内尽量开通,因为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但是对于慢性闭塞性患者,甚至为非急性期,颅内大血管闭塞的开通实际上只有个别成熟的神经科中心(具备良好资质和技术的医生)才可以做到。我并不是很主张大家都去做介入治疗,因为风险很大。医生可能大部分面对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与急性期完全不同,采用单纯取栓或抽吸可能远远不够,还需要专门的PTA或PTAS技术。医生对这类患者的随访都是很严格的。随访目的是增加对患者的管控,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后期药物治疗和健康指导。 医脉通: 年4月第一届西部卒中介入会议召开之后,西部卒中介入大会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而传承一直是历届大会坚持的宗旨,也是下届大会的一个口号,所以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想请您解读一下咱们西部卒中介入大会15年来的传承性。同时您对下届大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期待和展望呢? 帅杰 教授 西部卒中介入大会最初仅仅是一批从事介入的神经内科医生开始探索的一个学术平台,希望给更多的神经科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发展的平台,这么多年走过来我和陈康宁教授秉持了一个神经内科医生的理念,特别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医生,一定要将这个大会进行下去,因为神经科有太多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着我们去治疗。 西部卒中介入大会能够坚持15年,主要是由于整个环境的改变以及我们对脑血管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我们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与15年前已经完全不同,各个协会及单位都将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放到了重点位置,特别是近几年的急诊介入治疗。随着血管内支架、取栓的研发及证据的相继推出,有更多的青年医生参与了这个工作,大会从开始的两三百人发展成现在的上千人,我们看到了更多的面孔,除了老一批的神经内科医生外,更多的青年神经内科介入医生都来到了这个平台。总有一天老一代的医生会慢慢退出这个舞台,青年医生会继续做下去,因为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科领域一个较大的疾病,也是我们目前白癜风临床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