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现的皮肤青紫,要警惕下肢动脉闭塞症

时间:2019-12-18 13:56:2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来源:护士网()原创作者:不再

案例回顾

患者李某,男,60岁,脑梗塞后遗症,以下肢无力加重7天于.6.1日收住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

6.5日夜间22:00护士左右巡视病房时,患者述右下肢疼痛,护士查看患者右下肢皮肤呈浅紫色,皮肤发凉且足背动脉较弱,当即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下肢动脉硬化栓塞。

6.6日早上10点患者在介入室行右下肢动脉造影取栓术,手术顺利,术后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尿激酶经导管缓慢静滴.6.9日行造影检查观察右下肢开通情况。给与0.9%nsml+肝素钠12u持续静滴24h。

6月7日下午14时患者右下肢皮肤颜色变为淡紫色,后改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6.13日上午患者右下肢皮肤颜色浅紫色消失,可见淡红色改变,考虑为再灌注导致,咨询介入科,建议继续溶栓治疗。

6月16日再次行右下肢动脉造影了解溶栓效果,手术过程顺利。

6月21日患者右下肢浅紫色消失,皮温尚可,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本次案例中患者突然发生下肢动脉闭塞症,情况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面对长期卧床患者,我们有什么哪些方法可以应对?

1、下肢体动脉闭塞症的评估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情况。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因长期卧床,下肢血液循环较差,更应警惕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需着重对此类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及时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饮食能力,机体状况和VTE评分等。通过对患者常规评估的各项评分来准确反应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生以及发生后的严重程度,并准确的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2、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以防增加血脂的粘稠度,增加血栓的发生率。应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多食一些新鲜水果与蔬菜,增加机体抵抗力。同时也应指导患者多饮水,切记因为输液时上厕所麻烦而减少饮水量。

3、心理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及勇气。同时也应多给患者及家属讲述关于本病的知识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更要在平常生活中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再临床上并不多见,易于下肢静脉血栓混淆。该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从轻到重的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3、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麻木等,之后会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

4、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完全缓解,再次行走时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经验分享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易于下肢静脉血栓混淆。可两者还是有显著差别

1、动脉栓塞是指血块或进入血管内的异物为栓子,随血流停顿在口径相似的动脉内,造成血流障碍。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造成,此外,肿瘤,空气在,脂肪也可成为栓子。

2、静脉血栓,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继发血栓形成。

3、股动脉栓塞,疼痛发生于小腿肌群。肢体慢性缺血时,皮肤萎缩变薄,发亮骨质疏松。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发绀。肢体远端坏疽,溃疡。

4、原发性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骤急,主要是疼痛,肢体肿胀,充血,浅静脉曲张和体温升高。继发性的一个特点的症状是从小腿开始,然后累计大腿,起病大多是隐匿的。

?投稿邮箱:wxg

qq.







































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dbx/112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