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的急症,如不接受及时、规范的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甚至导致患者猝死。详细请点这里,和点这里。 急性血栓形成如果累及到大腿段甚至到腹股沟以上水平的深静脉时,患者通常表现为整条腿明显的肿胀和疼痛,症状明显,很容易引起患者警惕,医院就诊。下图所示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在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中,有大约50%左右的患者,静脉血栓仅局限在膝盖以下的静脉段(不包括腘静脉),临床上称为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也称为孤立性远端DVT。 小腿段可以被静脉血栓波及的血管包括:腓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和小腿肌肉内的静脉,包括腓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也就是说,平时血管超声结果报告的肌间静脉血栓,也被包含其中。 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明显的的小腿发硬、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但有些患者只有小腿酸胀等轻微不适,容易延误就诊。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于膝关节以上位置的深静脉血栓,孤立的小腿深静脉血栓,向近端进展和导致肺栓塞的风险要略低一些,危险性更小一些。但大约也有9%左右会蔓延到膝关节及以上水平的静脉段,并有大约1.5%的概率会导致有症状的肺动脉栓塞。 简单来说,小腿段的深静脉血栓,最开始是个症状比较轻微、危险性比较小的疾病,但也有一定的比例会加重,加重后势必给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更大的影响,需要更复杂的治疗。因此从患者本人的警惕意识,以及医生对疾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选择,都不能掉以轻心。 抗凝还是不抗凝?血栓,最大风险就是血栓脱落导致严重的血栓栓塞事件,而抗凝药是一种防止血栓形成的特殊药物,它的主要风险是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血栓的治疗,其实是血栓栓塞风险和抗凝出血风险的评估选择。 所有患者应在抗凝治疗之前和治疗期间接受出血风险的评估。对于所有患者,抗凝的决定应个体化,且应仔细权衡VTE预防的益处与出血的风险。 症状性:如果出血风险较低,症状性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可进行抗凝治疗。与近端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式基本相同,针对小腿段深静脉血栓主要也是采取标准剂量、足疗程(3个月)抗凝治疗,目前可以选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口服抗凝药治疗。其他辅助治疗包括促进静脉回流的口服用药,以及穿戴弹力袜缓解急性期腿部肿胀不适的症状等。针对一部分症状性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医生并不推荐抗凝治疗,而是进行密切监测,这部分患者包括:D-二聚体化验结果阴性,肌静脉内小血栓形成,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 无症状:无症状性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部分症状性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但血栓栓塞风险比较小的情况,要不要给予抗凝治疗,目前在医生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基本取得共识,临床研究中也得出一定证据的意见是,如果患者存在血栓进展的高危因素,还是推荐给予抗凝治疗,这些高危因素包括: 抽血化验指标中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高于mg/ml; 超声可见小腿多条静脉形成血栓,如长度5cm、直径7mm; 无诱因的DVT,比如近期的外科手术、下肢制动等情况; 以往有深静脉血栓病史; 正在住院的患者; 持续性/不可逆性危险因素,如活动性癌症; 长期制动; 血栓形成接近近端静脉。 而对于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暂不予抗凝治疗,采取严密观察至少两周的保守治疗方式。 支持这一选择的最新证据,是年11月刚在柳叶刀血液病学子刊发表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ACTUS研究(CompressionversusAnticoagulanttreatment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