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LibermanAL等开展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脑梗塞在颈动脉闭塞和狭窄导致患者发生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水岭栓塞患者。该项研究发表Stroke杂志上。 症状性颈动脉疾病与发病率、死亡率显著相关。颈动脉闭塞患者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疾病与微血栓间的关系。 研究纳入年1月12日-年1月10日期间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47例住院患者。纳入标准:从症状发作到住院≤7天,血管成像上显示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颈动脉狭窄或闭塞≥50%。排除标准:采用抗凝治疗的高风险心源性栓塞患者。利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症状性颈动脉栓塞患者同侧大脑中动脉内的血栓。研究者记录了微栓子信号(MES)的检出率,梗死类型及90天患者的临床结局。主要终点事件是应用TCD检测MES≥1患者的比例,次要终点事件是90天内患者复发性脑缺血及其死亡率。 研究显示经颅多普勒监测后,颈动脉闭塞患者1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8例。其中38%的患者有MES,颈动脉闭塞组(7/19,37%)和颈动脉狭窄组(11/28,39%)间的MES检查率无显著差异(P=0.87)。具有梗死影像学证据的患者(n=39)中,38%为分水岭模式的脑梗死患者,41%为非分水岭模式的脑梗死患者,而21%的患者具有两种模式。40%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存在MES,9例患者发生复发性脑缺血事件(1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例),检出MES和未检出MES的患者间复发性脑缺血事件无显著差异(见下表)。 该研究表明,脑梗塞在颈动脉闭塞和狭窄导致患者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水岭栓塞患者。基于试验结果,对于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积极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值得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源文献:LibermanAL,etal.SymptomaticCarotidOcclusionIsFrequentlyAssociatedWithMicroembolization.Stroke.Jan11.doi:10./STROKEAHA...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CSATISC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