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新品新血栓六项探索凝血新视界

时间:2021-4-3 15:22:5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血栓性疾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高的疾病。据WHO报道,近30年血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一直占总死亡人数的45%以上,远超癌症、传染病等。同时微血管血栓形成DIC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目前尚无良好的辅助诊断手段。

血栓的发生几乎可见于所有临床科室中,主要包括产科、骨科、心血管、ICU、血液肿瘤科、血管外科和呼吸科等。临床通过建立不同的风险评估量表对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预判和治疗。常规凝血试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临床标准,然而这些测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人,出现不对称的下肢肿胀伴疼痛,即疑诊DVT。但是由于患者病情各异,例如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也可导致下肢肿胀。所以表现为下肢肿胀的疑诊DVT,还应进一步结合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在应对致命的血栓病症时,与传统凝血四项不同,新血栓六项可以早期发现血栓、对DIC进行分期并指导治疗。

相比于传统凝血四项,新血栓六项可以清晰反映凝血系统的变化,更加敏感,能更早期发现血栓,确定病因,开展针对性治疗,两者可以兼顾使用;相比于血栓弹力图,两者用途不同,新血栓六项主要用于血栓诊疗,血栓弹力图主要用于指导成分输血和抗血小板治疗。

万孚生物新血栓六项项目临床意义

TAT:凝血酶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作为凝血酶与抗凝血酶Ⅲ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TAT可作为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

PIC:纤溶酶生成后迅速与a2纤溶酶抑制剂1:1结合形成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可用于纤溶类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

TM:内皮细胞发生病变或受损时,常引起TM的表达、分泌异常、释放入血,从而引起TM含量变化,因此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t-PAIC:t-PAIC水平与t-PA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是评估两者的直接标志物。

D-Dimer: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临床应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用于早筛、诊断评估、监测预后。

静脉血栓形成(VTE)

提示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并指导抗凝用药剂量调整。

溶栓

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

万孚生物新血栓6项,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一台机,一管血,六大血栓指标检测,早期辅助诊断血栓,实现pre-DIC预判、DIC分型,精准指导抗凝或溶栓治疗决策。

参考文献

1.WadaH,TakahashiH,UchiyamaT,etal.TheapprovalofreviseddiagnosticcriteriaforDICfromtheJapaneseSocietyonThrombosisandHemostasis[J].ThrombosisJournal,,15(1).

2.MeiH,JiangY,LuoL,etal.Evaluationthe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zl/128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