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脏的生理与解剖 脾是位于左季肋部深处的覆膜内实质性脏器,呈暗红色,质软而脆。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二:脾功能亢进的病理生理 脾功能亢进分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多见于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症,由于脾静脉压力增高导致脾窦充血,引起充血性脾肿大和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为三大特点: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其中以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尤为显著,白细胞减少容易出现感染;血小板的减少容易导致出血。 三: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发展 (1)传统方法:传统的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方法为脾脏切除术。随着对脾脏的生理和病生的深入认识,对脾切除的治疗出现不同的看法。脾切除术后脾脏血滤过功能消失;脾切除术后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减少及失调,是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脾切除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Diamond等报道:脾切除术后严重感染的发病率为正常人群的50~80倍;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反应性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门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较高,加重门静脉高压。 (2)介入方法:年,Madisom首先报道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得到了脾脏缩小、外周血细胞迅速改善的结果。年,Spigos等应用应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法,明显减少了全脾栓塞的并发症。年Jonasson等报道用明胶海绵颗粒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随访结果表明疗效安全且很少有并发症。 四:病例分享: Case1 老年男性,肝硬化病史多年。上腹CT扫描提示脾脏巨大;血常规:白细胞1.69*/L、血小板40*/L,逆行脾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 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选至脾动脉造影,脾脏明显增大,实质染色浓。 经导管注射明胶海绵颗粒若干,复查造影,脾动脉分支减少,脾实质部分栓塞。 术后复查:血常规升至7.8*/L、血小板升至79*/L,上腹CT可见脾脏明显缩小。 术后CT显示,脾脏明显缩小。 Case2 中年男性,肝硬化病史多年,以“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入院,逆行脾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 术前CT显示脾脏明显增大。 脾动脉造影可见脾脏增大,脾实质染色浓。 予微球栓塞后造影,脾脏动脉分支减少,脾脏外带部分脾实质被栓塞,呈“雾凇”状改变。 术后CT显示,脾脏部分坏死。 术前、术后血常规对比,白细胞、血小板明显上升。 小结: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具有创伤小、副反应少;费用相对较低、治疗周期短、可重复治疗;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脾脏功能的优势,是一项极具潜力,并值得大力推广的微创治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