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血栓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多,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同样都是血栓,但是两者的形成机制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 动脉血栓 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周围动脉疾病等这些是动脉血栓疾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超重和肥胖、不平衡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等都有可能引起动脉血栓。 治疗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双管齐下。 (1)抗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最常用的口服药为阿司匹林、其他还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 (2)抗凝药物 抗凝治疗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治疗策略以及缺血和出血时间的风险,常用的抗凝药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比伐卢定。 其中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更合理的抗Xa和IIa因子活性的作用,可以皮下应用,不需要实验室检测,临床观察表明,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有疗效肯定、使用方便的优点。 动脉血栓治疗的应用 (1)慢性肢体缺血或稳定性冠心病只推荐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使用抗凝药物,如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均应每天服用75~mg阿司匹林,若存在阿司匹林禁忌症,可用氯吡格雷,对某些高危患者,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2)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时可以溶栓或抗凝,抗凝是预防纤维蛋白沉淀的辅助治疗。 (3)急性肢体缺血(存在血栓形成)的患者应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 (4)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且出血性风险较低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首选长期口服抗凝剂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因其预防卒中的作用明显高于阿司匹林。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手术、创伤、长时间制动、癌症、妊娠等都可引起静脉血栓。 治疗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首选抗凝治疗。 肝素:肝素5~10万IU一次静脉注射,以后以~0IU/h持续静脉滴注,其滴速以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倍于对照值为调整指标。随后肝素间断静注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均可,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 华法林:在用肝素后1周内开始或与肝素同时开始使用,加用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0~5.0mg/日,与肝素重叠用药4~5天,调整华法林剂量的指标为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当连续两天测定的INR大于2.0时,即可停止使用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 利伐沙班:新型口服抗凝药,作为Xa因子抑制剂新近被推荐用于治疗成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预防复发性DVT,可以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治疗。 静脉血栓治疗的应用 (1)下肢DVT:对于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下肢DVT的患者,不管采用何种抗凝方法需立即实施快速起效的抗凝治疗,包括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普通肝素等,一般首选低分子肝素,若合并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才首选普通肝素。 (2)急性肺栓塞(PE):同DVT一样,抗凝治疗也是PE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治疗方法。 动静脉血栓的不同: 来源:临床用药mp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12.16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联系- 官方网站:xueguanwaike.bookoes.org 投稿邮箱:xgwkzz .苯酚的危害苯酚的性质我们该如何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