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治疗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经静脉弹簧圈栓塞是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技术。液体栓塞效果相对较差,并发症较多,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应慎重考虑。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神经介入是治疗间接颈动脉海绵状瘘(indirectCCFs)的一线治疗方法。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神经介入方法治疗该病的差异。 研究目的 比较对间接颈动脉海绵状瘘的不同血管内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4所美国大学附属医疗中心(1.UniversityofUtah,SaltLakeCity;2.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isco;3.UniversityofWashington,Seattle,Washington;4.ColumbiaUniversity.)登记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明确接受了间接CCF的栓塞治疗。记录人口统计学,症状和病变特征。检查病历中记录的症状变化,延迟并发症以及血管造影证实复发。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上述特征对结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 共收集到自年1月至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有完善记录的间接海绵状颈动脉瘘患者名。其中86.5%的患者治愈,单纯经静脉入路的治愈率为86.9%,其他治疗方案的治愈率为79.5%。与所有其他材料相比,使用弹簧圈经静脉入路进行栓塞后的闭塞率最高(LR5.0,P=.)。并发症更少(LR0.,P.)。液态栓塞材料栓塞导致并发症发生率较高(LR10.2,P=.),但与弹簧圈配合使用可降低其风险。通过复查血管造影证实的复发,在使用聚乙烯醇栓塞(LR9.9,P=.)和使用多种栓塞材料(LR6.6,P=.)时相对多见。栓塞后延迟发生的症状在使用弹簧圈的病例中相对少见(LR0.20,P=.),但在使用液态栓塞材料的病例中相对多见(LR6.5,P=.)。(详细请见表1-4) 表1.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症状和病变特征 表2.不同治疗方法对治愈率的影响 表3.不同年代栓塞材料使用情况 表4.并发症 结论 对于治疗间接颈动脉海绵状瘘,经静脉弹簧圈栓塞是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技术;液体栓塞效果相对较差,并发症较多,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需要减轻症状时才应慎重考虑。 讨论 CCF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视力丧失或其他症状,由于症状不典型,诊断常常会被延迟。血管造影检查中,最重要的是静脉晚期看清楚静脉回流的路径。 治疗方法 在神经介入治疗普及之前,治疗手段有限。间接CCF通常采用压颈治疗,也就是每天患者使用对侧手,数次间歇性压迫下颌骨下方的颈总动脉,寄希望于供血动脉减少导致瘘管停滞和血栓形成。据报道,30%使用该技术治疗的病变发生血栓形成。随着神经介入治疗的进展,它主要应用于达到路径困难的低风险病灶或介入治疗后血流缓慢的残余。神经介入应用的栓塞剂包括nBCA,脱水乙醇,PVA颗粒和线段,闭塞率达到77%,并发症发生率为5%。 经静脉治疗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次报道了通过岩下窦进入静脉汇集池治疗间接CCF。经颈静脉的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一线方案,颈静脉入路弹簧圈栓塞可达到近90%的闭塞率,并发症发生率为3.6%,其中很多并发症是一过性的,持续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51%。经静脉入路治疗最大的挑战能是岩下窦可能闭塞。血栓形成是承受长期动脉化血流静脉的常见特征,但不应该为此放弃经静脉治疗。本组病例中超过95%的岩下窦闭塞患者经静脉弹簧圈栓塞取得了成功。即使在血栓堵塞已经发生数月之后,如果对静脉解剖结构了解,选用头端相对坚硬的导管做支撑并有必要的耐心,通常可以获得满意的通路。经过岩下窦的经静脉通路优于通过面部和角静脉至眼静脉者,因为这些血管相对迂曲且容易移动,能提供的导管支撑差。 经岩下窦入路 经静脉,岩下窦的方法,有时术者会因径路通过困难而选择通过手术直接暴露眼静脉。这种方法虽然能降低导管到位难度,但会导致更多手术损伤。涉及海绵窦的硬脑膜动静脉瘘通常有由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和眼动脉分支的大量小供血动脉,瘘口处粘稠的如Onyx的液态栓塞材料,会影响观察栓塞剂在这些小血管的反流,从而导致神经缺陷。所以,所有液体栓塞材料在治疗间接CCF时都可能导致更高的并发症率。经静脉弹簧圈栓塞除了更高的闭塞几率,更安全之外,还可提高症状改善率,降低复发率,因为相较而言,用PVA和nBCA栓塞的病例有更高的复发率。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李志清副教授 中国医院 审校 杨志刚副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疾病简史经静脉途径栓塞硬脑膜颈动脉海绵窦瘘:液体栓塞剂结合弹簧圈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新型分区法分析弹簧圈分布可有效预测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术后外展神经麻痹远期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