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抗血栓药物,大家很多人都知道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等等,那今天呢我们在这儿小小的科普一下这些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抗血栓药物的特点和区别: 抗凝药: 1、肝素类(Heparin):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一般均为注射剂。肝素目前主要从猪的肠粘膜或牛肺中提取,是一种动物来源的抗凝药物。 ·普通肝素:平均分子量在D以上,药物过量可致自发性出血,易引发血小板减少(HIT),所以需要不断监测凝血。目前临床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创手术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处理。 ·低分子肝素(LMWH):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LMWH较少发生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其具有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约为3.5h)、生物利用度高、出血副作用少、无需实验室检测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深静脉血栓;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等等;在介入治疗中也得到应用急性冠脉綄合征治疗、血液透析的抗凝、缺血性脑梗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和治疗等等。 2、维生素K拮抗剂(VKA):主要呢就是华法林,它是双香豆素类的抗凝剂,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 图片中所示的华法林钠片(OrionCorporationOrionPharma,3mg)在口服3至9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半衰期约为18-35h/20-70h,华法林钠可进入胎盘,但不排入乳液。华法林受多种食物、药物的影响,临床需定期监测INR。 适应症:①预防及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②预防心肌梗塞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卒中或体循环栓塞);③预防房颤、心脏瓣膜疾病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卒中或体循环栓塞)等。 3、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IIa因子拮抗剂)、利伐沙班(Xa因子拮抗剂)、阿哌沙班(Xa因子拮抗剂)、依度沙班(Xa因子拮抗剂)等。均为人工合成的抗凝剂,口服给药,药代动力学特性更稳定,无需监测,运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或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价格偏高,而且目前国内没有特异性拮抗剂。 抗血小板药: 1、NSAIDS: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理为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由于该抑制作用不可逆,在血小板的生存期内(7~10d),其功能始终处于抑制状态,直至有新产生的血小板,才能够维持环氧化酶功能正常。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适应症: 1.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2.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3.中风的二级预防; 4.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5.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6.动脉外科术后或介入手术后,如PCI或冠脉搭桥(CABG),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动静脉分流术; 7.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8.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胃肠道和腹部疼痛、胃肠道炎症、溃疡甚至出血、穿孔等。 2、ADP受体抑制剂:如氯吡格雷(作用不可逆)、替格瑞洛(作用可逆)等,主要与阿司匹林合用于心梗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包括PCI或搭桥术后的患者。 心外一科朱凯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