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脑缺血性疾病

时间:2021-8-20 12:53:1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779876.html

脑血管病

一、概述

脑血管病(CV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急性发病并迅速出现脑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疾病称为急性脑血管病,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脑部受损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症状和体征。如症状持续超过24h,或影像学上发现责任病灶则称为卒中(stroke),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一、流行病学

二、脑部血液供应及其特征

(一)颈动脉系统(前循环)

颈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前3/5的血液,包括: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

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后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以及脑干、小脑和丘脑的血液。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前下动脉(AICA)、脑桥支、小脑上动脉(SCA)、大脑后动脉(PCA)

(三)Willis环(脑底动脉环)

9条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2条)、颈内动脉(2条)、后交通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2条)

三、脑血管病的分类

(一)缺血性CVD

1.TIA

2.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

(2)脑栓塞

(二)出血性CVD

1.脑出血

2.SAH

四、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糖尿病

(3)高脂血症

(4)心脏病

(5)吸烟

2.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年龄

(2)性别

(3)家族史

(4)种族

五、脑血管病的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七、预防

(一)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

(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

二、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好发部位:颈内动脉系统约占4/5,椎-基底动脉系统约占1/5,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

一、分型

(一)发病机制分型

1.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

2.脑栓塞

3.腔隙性脑梗死

4.分水岭脑梗死

(二)病因分型(经典TOAST)

1.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50%)

2.心源性

3.小动脉闭塞(直径<1.5cm)

4.其他病因

5.病因不明

二、病理生理机制

(一)脑血流障碍

(二)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的细胞发生了不可逆的损害,但缺血半暗带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变,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保护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

1.泵衰竭

2.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3.自由基连锁反应

4.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作用、酸中毒

5.凋亡

三、临床表现

血管综合征: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1)眼动脉交叉瘫

(2)Horner交叉瘫

(3)颈动脉搏动减弱,眼或颈部血管杂音

(4)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5)优势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侧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

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1)主干闭塞:三偏+失语症

(2)皮层支闭塞:上肢瘫,下肢不受累

(3)深穿支闭塞:上肢瘫=下肢瘫

3.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1)前交通动脉之前的闭塞可无症状

(2)下肢瘫>上肢瘫

(3)尿便障碍

(4)强握、吸吮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1)主干闭塞:偏盲或皮质盲+丘脑综合征+失读

(2)皮层支闭塞:偏盲

(3)深穿支闭塞:Weber综合征或丘脑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1)主干闭塞:四肢瘫痪、昏迷、针尖样瞳孔、迅速死亡

(2)Weber综合征

(3)Benedikt综合征

(4)Foville综合征

(5)Millard-Gubler综合征

(6)闭锁综合征:病变部位在双侧脑桥中下部腹侧基底部。表现为意识清楚,但四肢和面部瘫痪,可用睁闭眼和眼球上下运动表示“是”与“否”与周围人交流思想

(7)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意识障碍、严重记忆障碍、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8)椎动脉闭塞: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交叉性感觉障碍、吞咽困难、眩晕、呕吐、眼震、Horner征、共济失调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四、辅助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脑梗死的CT早期征象:高密度征、豆状核模糊、脑叶消失、岛叶带消失

2.MRI(DWI、T2)

于卒中30分钟后出现,假阳性罕见

(三)血管评估

1.颈动脉超声成像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3.MRA

4.CTA

5.DSA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责任血管及血管评估、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卒中的全身性危险因素、卒中的严重程度、患者因素(家庭、社会、心理)

1.年龄

2.危险因素

3.急性起病

4.局灶性症状与体征

5.影像学表现

(二)鉴别诊断

六、治疗:个体化、续贯性、整体性

(一)临床分期及系统评价

(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

1.院前评价与处理

FAST:Face-smile

Armraise

Sayaphrase

Time-TimeLastNormal

2.急诊评价:Timeisbrain(Doortotreatment≤60min)

3.静脉溶栓:r-TPA

适应证:①年龄为18-80岁

②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引起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语言功能、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损害及凝视障碍、视野缺损和/或视觉忽视);缺血性脑卒中定义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推测原因为脑缺血,CT检查可除外脑出血

③卒中症状至少持续30min,治疗前无明显改善;临床表现必须和全脑缺血(如晕厥)、癫痫、偏头痛鉴别

禁忌证:①CT检查发现高密度病灶(出血)、明显的占位效应伴中线移位(梗塞范围大)、急性低密度病灶或脑沟消失>MCA供血范围的1/3、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

②昏迷或临床评估(如NIHSS>25)和/或其它影像学表现证实为严重卒中

③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

④3个月内有卒中史

⑤发病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且APTT超出实验室正常值的上限

⑥既往有卒中史且合并有糖尿病病史

⑦血小板计数</mm3

⑧积极降压治疗后,高血压仍未得到控制;未控制的高血压是指至少间隔10分钟,重复测量3次所测得的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

⑨血糖<50mg/dl(2.7mmol/l)或>mg/dl(22.2mmol/l)

⑩目前或既往6个月内有显著的出血性疾病

⑾目前正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INR>1.5

⑿已知有颅内出血病史或怀疑颅内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

⒀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⒁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如肿瘤、动脉瘤、颅内或脊髓手术)

⒂出血性视网膜病,如糖尿病(视觉障碍可能提示视网膜出血)或其他出血性眼部病变

⒃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

⒄延长的或外伤性心肺复苏(>2min),过去10天内进行过分娩或近期进行过非压力性血管(如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的穿刺

4.抗栓治疗

5.一般治疗

6.防治并发症

7.外科治疗

8.康复治疗

①抗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

②一般治疗

a.血压

b.血糖

c.血脂:他汀类

d.降低颅内压:药物治疗、外科治疗

e.营养

f.电解质

③保护重要脏器:心、肝、肾、胃肠道

④防治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

⑤外科治疗:恶性脑水肿

手术减压的适应证:年龄<60岁

严重MCA梗死(NIHSS>15)

意识障碍

CT示梗死面积超过MCA供血范围的50%或梗死体积>cm3

手术减压的时机:卒中发病48小时内

⑥康复训练

附:脑卒中单元

脑卒中单元是指专门的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根据特定的临床指南,在固定或不固定的区域,有组织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预防、治疗和管理,包括危险因素的检出和干预、脑卒中的急救和监护、各种针对性治疗和一般支持治疗,以及后期对脑卒中后瘫痪肢体的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二级预防和健康教育的全过程。

七、脑栓塞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得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心源性

(1)房颤(AF)

(2)卵圆孔未闭(PFO)

(3)心梗附壁血栓(AMI)

(4)心房粘液瘤(atrialmyxoma)

2.非心源性

(二)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

2.瞬时达峰

3.癫痫

4.出血

5.溶栓困难

(三)治疗

1.抗凝治疗

2.抗血小板治疗

八、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脑深部白质和脑干的穿通动脉发生了病变和闭塞,引起了0.2-15mm的缺血性微梗死并形成了腔隙。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

2.纯感觉性卒中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5.其他:感觉运动性卒中、腔隙状态

(三)辅助检查

1.CT:内囊基底节区、脑干;单个、多个;圆形、卵圆形

2.MRI:病灶显示更加清晰

九、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多与血容量不足或低血压有关,治疗以改善灌注为主。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的症状不超过1h,最多不超过24h,且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证据。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微栓塞

2.血流动力学:脑灌注下降、低血压、体位改变、锁骨下动脉盗血

二、临床表现

1.颈动脉系统TIA

(1)一般表现

①发作性瘫痪(肢体、面、舌)

②感觉障碍

③视觉障碍:黑朦、偏盲

(2)特异表现

①单眼一过性黑朦,对侧偏瘫

②同侧Horner征,对侧偏瘫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1)脑干症状:复视、眼球震颤、眩晕

(2)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3)意识障碍(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

(4)小脑症状:共济失调、平衡障碍

(5)枕叶症状:视力障碍、视野缺损

注:

[6D]Dizziness(头晕)、Diplopia(复视)、Dysarthria(构音障碍)、Dysphagia(吞咽困难)、Dystaxia(共济失调)、Dropattack(跌倒发作)

[特殊表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A)

三、辅助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MRI检查

2.CT检查

(三)血管评估

1.血管超声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3.MRA

4.CE-MRA

5.CTA

6.DSA

(四)危险因素筛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1)癫痫发作

(2)梅尼埃病

(3)偏头痛

(4)其他:脑肿瘤、低血糖、低血压

五、治疗

(一)针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治疗

1.抗栓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栓塞或病因不明的TIA)

①抗血小板治疗为推荐初始治疗

a.阿司匹林(50-mg/d)

b.阿司匹林/缓释双密达莫

c.氯吡格雷

②阿司匹林/缓释双密达莫可能优于阿司匹林

③氯吡格雷可替代阿司匹林单独应用

④不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

(2)抗凝治疗(有明确心源性栓子来源的TIA)

①房颤:长期抗凝(目标:INR22-3);对于无法口服抗凝的患者,推荐应用阿司匹林mg/d

②急性心梗伴左室血栓:口服抗凝(目标:INR22-3)

③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变:口服抗凝(目标:INR22-3)

2.危险因素的管理与治疗

(1)控制血压

(2)控制血糖

(3)控制血脂:他汀类

3.手术或介入治疗

(1)颈动脉支架(CAS)

(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总结:TIA不是自然预后良好的疾病

TIA有较高的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TIA是最有治疗价值的脑血管疾病

附:卒中风险评分/ABCD2评分(总分0-7分)

①年龄≥60岁(1)

②初始评估血压≥/90mmHg(1)

③临床症状

a.局灶性无力(2)

b.不伴无力的言语障碍(1)

④持续时间

a.≥60分钟(2)

b.10-59分钟(1)

⑤糖尿病(1)

编辑|刘洋

排版|瞿润东

制作|17级长学制同仁班

·XIUMIUS·

啦啦啦小空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jc/143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