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门诊 医院 主任医师李慎果 读者咨询 张芝萍已回复李主任: 你好,我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最近又查出冠心病,现在每天需要吃9种药。我担心吃药对身体有毒副作用,想减少一些抗栓片剂,医生说,抗栓药不能减,老年人血栓风险高,抗栓策略应摆在管控健康的首位,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请您详细讲讲老年人血栓的问题。谢谢!人类疾病的种类很多,并随时代不断变迁。从防治观点出发,业内人士将患者疾病分属于临床各科,总计各科疾病百种以上。综观众多疾病,除先天性疾病(胚胎发育障碍)、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和意外伤害外,人体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三大类:炎症、癌症、栓(塞)症。 栓塞症即“血栓形成”,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病理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高,成为老年和高龄人群的主要健康杀手。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有三个要素,即血管、血流、血液的异常。 首先,血管壁异常(内皮细胞受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当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健在时,它能维护血流通畅;当血管内皮受损时,它就会释放多种生物因子,激活血小板及血中的凝血物质,引发血小板、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凝聚成团,这个血凝块称作血栓。 其次,血流减慢(如卧床、睡眠、血黏度升高)和血流漩涡,可激活血小板和凝血酶,导致血栓形成。 第三,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被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生物因子,激活血液中固有的凝血酶链,导致血液凝块形成,即血栓。综上所述,血管内膜病变、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液凝固性过高(高凝状态)是酿成血栓病变的三大主因,也是临床防治血栓病变的主要干预靶点。目前临床常见的血栓疾患,主要发生于中老年和高龄人群,动脉系统血栓病有脑血栓和冠状动脉血栓(心肌梗死);静脉系统血栓病主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其血栓块脱落,可引发肺动脉栓塞症,重者引起猝死或危及生命。目前,通用术前放置下腔静脉内阻拦网的方法预防肺栓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冠状动脉的三个分支常见有血栓形成病变,可堵塞管腔,造成心肌梗死。病变常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危及生命,是目前最常见、最严重的心血管病。 大脑中动脉系统的中等血管,是血栓形成的高发区。内囊梗塞,引起典型的偏瘫。其他部位的梗塞,临床症状各异。目前溶栓、手术、介入及药物规范治疗,使预后得到不断提高,但二次、三次复发的病例仍较常见。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近年有增多的趋势。另外,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也时有发生。DVT多见于老年及高龄卧床者和大手术患者。因为术后血液凝固性提高和静脉血瘀,流速减慢。目前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大大降低了心梗的病死率。大手术前放置下腔静脉内阻拦网防止肺栓塞效果好。 老年人血栓风险高,必须长期做好管控措施,坚持降脂,以防动脉血栓(心脑)。但DVT的防控与众不同,主要是延缓静脉老化,维护静脉瓣膜功能,降低血液“高凝状态”,经常活动下肢。专家建议,老年人坐飞机,每隔4~6小时下地活动一次。另外,膳食中增加有助于降低“高凝、高黏(度)”的食物。遵医嘱使用抗凝剂(肝素、华法令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银杏叶片、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片)、西洛他唑(培达50mg/片)、中成药等。强效抗栓药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75mg/片)、利伐沙班(10mg/片)、达比加群酯(mg/胶囊)。用药期间,必须时刻警惕发生药物性出血。 更多精彩科普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腰痛?不一定胃热脾寒试试这招冠心病的症状和防治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