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时间:2018-3-24 13:23:3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一.凝血障碍性疾病

1.筛选试验

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根据筛选试验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APTT和PT都正常:除正常人外,仅见于遗传性和继发性因子ⅩⅢ缺乏症。获得性者常由于严重肝病、肝脏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抗因子ⅩⅢ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引起。

(2)APTT延长伴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Ⅺ缺陷症;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Ⅷ、抗因子Ⅸ或抗因子Ⅺ抗体存在;DIC时可见因子Ⅷ、因子Ⅸ、Ⅺ减低;肝脏疾病时可见因子Ⅸ、Ⅺ减少;口服抗凝剂时可见因子Ⅸ减少。

(3)APTT正常伴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获得者常见于肝脏疾病、DIC、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Ⅶ抗体存在和口服抗凝剂等。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因子Ⅱ)和纤维蛋白原(因子Ⅰ)缺乏症;获得性者主要见于肝脏疾病和DIC,口服抗凝剂时凝血因子Ⅹ和凝血酶原减低。此外,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Ⅹ、抗因子Ⅴ和抗因子Ⅱ抗体存在时,它们也相应延长。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时,APTT和PT也都相应延长。

2.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诊断:

(1)血友病A:可采用:

a.间接基因诊断

b.直接基因诊断

(2)血友病B:

由于因子Ⅸ基因小,所以血友病B可用直接基因测序的方法来解决:

(3)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disease,vWD)的基因诊断:

vWD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也是利用多态性标记进行间接诊断。当然,对于明确缺陷的家系,亦可用缺陷基因作直接诊断。

①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顺序(ATCT),其杂合子频率高,在白种人群中杂合子频率为98%;②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可对部分家系作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

(4)携带者和产前诊断:

目前,对血友病的携带者和产前诊断多采用RFLP分析法,检出家系中血友病患者缺陷基因相连锁的多态性DNA片段,可确定是否为携带者。通过对孕6—11周胎儿绒毛膜组织或羊水细胞DNA的RFLP分析,可确定高危胎儿是否携带疾病基因。国内已开始此项检测。

3.肝脏疾病出血的实验诊断:

据统计约85%的肝病患者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血栓和止血异常,其中15%的患者有出血倾向,且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有正相关关系。

肝病出血的原因甚为复杂,除涉及血小板异常外,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减少;

(2)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消耗增多;

(3)循环抗凝物质和血中FDP增多。

诊断肝病时,对病情和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是:

(1)因子Ⅶ︰C和Ⅱ︰C减低,先于肝功能异常,可作为肝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2)Fg和因子Ⅴ︰C减低,反映肝病严重,或进入肝硬化;

(3)异常凝血酶原增高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参考指标之一;

(4)因子Ⅷ︰C和vWF︰Ag水平越高,反映肝病越严重,因子Ⅷ︰C降低提示并发DIC;

(5)因子ⅩⅢα︰Ag、ATⅢ的水平低于35%或Plg的水平低于20%时提示预后不佳;

(6)肝病时常呈多个因子的联合变化,故需综合分析。

二.血栓栓塞性疾病

1.筛选试验:

可选用FDP和D-D作为纤溶系统活性的筛选试验,根据筛选试验的结果,

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FDP和D-D均正常:表示纤溶活性正常,临床的出血症状可能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无关;

(2)FDP阳性伴D-D阴性: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原被降解,而纤维蛋白未被降解,即原发性纤溶。实际上这种情况属于FDP的假阳性,见于肝病、术后大出血、重症DIC、纤溶初期、剧烈运动后、类风湿因子阳性、抗Rh(D)抗体存在等。

(3)FDP阴性伴D-D阳性: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被降解,而纤维蛋白原未被降解,见于血栓栓子自发性溶解,实际上这种情况属于FDP的假阴性,见于DIC、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溶栓治疗等;

(4)FDP和D-D均阳性:表示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同时被降解,见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栓治疗。

2.血栓前状态:

3.易栓症:

易栓症包括血栓栓塞的抗凝蛋白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纤溶成分缺陷以及代谢障碍等疾病。

4.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包括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两种。

(1)原发性纤溶症: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它们的血浆水平及其活性降低。虽称“原发性”但常见于①引起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增多或活性增强的疾病,如胰腺、前列腺、甲状腺等手术或过度挤压时;②引起纤溶抑制物(PAI,α2-PI)减少或活性降低的疾病,如严重肝病、恶性肿瘤、中暑、冻伤和某些感染等。除APTT、PT、TT可能延长外,重要的是血浆Fg含量明显降低,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明显缩短,血、尿FDP明显增高,血浆Plg减低和(或)PLm活性增高,PAI和(或)α2-PI活性减低,t-PA和u-PA活性增高,纤维蛋白肽Bβ15-42水平增高。但是3P试验阴性,纤维蛋白肽Bβ15-42和D-二聚体多正常。(见表3)

(2)继发性纤溶症:

主要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继发性纤溶期(表3)。目前研究的重点是DIC前期(pre-DIC)的诊断,它指有DIC的病因存在和凝血-纤溶反应的异常,但尚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此对DI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甚为重要。它的诊断列表4。

三.抗栓治疗的监测

临床上常用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也用溶栓药以溶解血栓。但是,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又达不到预期疗效。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必须作实验室监测。

1.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监测:

应用普通肝素(uFH)出血发生率约为7~10%,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约为0~5%。较大计量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也有出血的可能。

①uFH:选用APTT监测:使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5~2.5倍或选用uFH血浆浓度测定,使其维持在0.2~0.4IU/ml。但在体外循环应用uFH抗凝时,可选用活化的凝血时间(ACT),参考值为60~秒,使其维持在~秒为宜。

②LMWH:较大剂量LMWH也需监测:可选用heptest,参考血浆为17.1±2.1秒(范围13~20秒),维持在参考值的4倍可达到治疗的效果。此外,也可选用因子Ⅹa抑制试验(抗因子Ⅹa活性测定),使其维持在0.2~0.5AⅩaIU/ml为宜。然而,无论应用uFH或LMWH,均需测血小板计数,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若低于50×/L需停药。由于肝素抗凝需依赖ATⅢ,故需测定血浆ATⅢ活性(ATⅢ:A),使其维持在80~%之间。

2.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由于应用剂量过大或个体差异性的缘故,口服抗凝剂的出血发生率约为7.1~20.5%,可选用:

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使其维持在1.5~2.0为佳,若PTR超过2.0时其出血并发率增加22%,若PTR低于2.0时其出血并发率仅为4%。此外,也可选用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一般中国人维持在2.0~2.8之间为宜(国外范围为1.0~4.0)。

②凝血酶片段1+2(F1+2):现知,口服抗凝剂首先使半衰期短的FⅦ的血浆水平减低,以后才使FⅩ、凝血酶原和FⅤ减低,故选用F1+2作监测指标更为确切。F1+2的参考值为0.4±0.23nmol/L(范围0.11~1.19nmol/L),口服抗凝剂患者维持在0.1±1.5nmol/L为宜。

3.溶栓治疗的监测: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轻度出血的发生率为5~30%,重度出血为1~2%。可选用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作为实验室监测指标。当Fg<1.5g/L,TT>正常对照3倍,FDP>μg/ml时,其临床出血并发症增加3倍。因此,目前多数作者认为,维持Fg在1.2~1.5g/L,TT>正常对照1.5~2.5倍,FDP在~μg/ml时最为适宜。

(参考王鸿利《凝血与纤溶实验的临床应用进展》)

血凝仪常用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凝固法)

正常参考值:26~36秒

延长:见于因子Ⅷ、Ⅸ、Ⅺ、Ⅻ缺乏症,且见于严重的因子Ⅹ、Ⅴ、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时本试验也延长。

缩短:见于因子Ⅷ、Ⅴ活性增高、DIC高凝血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固法)

凝血酶原是检测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口服抗凝药剂量的监控手段。

正常参考值:11~13秒活动度80~%比值1±0.15INR0.8~1.5

延长:常见于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和Ⅰ及维生素K缺乏,先天性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以及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药物和肝素治疗时。DIC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的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可使PT延长。

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比如DIC早期)、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血栓性疾病等。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固法)

正常参考值:16~18秒

延长:常见于肝素治疗或血中存在类似肝素抗凝物质,以及AT-Ⅲ显著升高时,DIC、纤维蛋白原减少以及多发性骨髓瘤时亦可延长。也可试用改良的TT来监测肝素的抗凝治疗,此法能对血中肝素含量进行筛查。

FIB纤维蛋白原测定(凝固法)

正常参考值:2.0~4.0g/L

减少:常见于严重肝病,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大量失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还见于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脑血栓、心肌梗塞,恶性肿瘤、手术及放疗后。

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测定(凝固法)

正常参考值:因子Ⅷ:C±25.7%;因子Ⅸ:C98.1±30.4%

因子Ⅺ:C±18.4%;因子Ⅻ:C92.4±20.7%)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症,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恶性肿瘤以及肝功能衰竭时因子Ⅷ:活性增高。

降低:因子Ⅷ活性降低常见于血友病甲,按其降低程度分为重型往往<2%、中型2~5%、轻型5~25%和亚临床型25~40%,其次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VWD)和DIC;。如血中有抗Ⅷ因子抗体,Ⅷ活性也降低。

因子Ⅸ活性降低较为少见,主要见于先天性Ⅸ因子缺乏病,某些肝病和DIC。

因子Ⅺ活性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乙(临床分型同血友病甲),某些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药等

因子Ⅻ活性减少主要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DIC和肝脏疾病

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测定(凝固法)

正常参考值:因子Ⅱ活性:97.7±16.7%;因子Ⅴ活性:.4±30.9%

因子Ⅶ活性:.0±17.3%;因子Ⅹ活性:.0±19.0%

凝血因子Ⅱ、Ⅹ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症,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恶性肿瘤等。近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因子Ⅶ增多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口服避孕药、绝经期常伴有因子Ⅶ升高,掇入脂肪、高甘油三酯可引起因子Ⅶ活性增强。

降低:常见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但较少见。

第Ⅴ因子降低见于先天性第Ⅴ因子缺乏症、严重肝病、DIC、白血病、晚期肿瘤、爆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心肾功能不全及大手术后。在柯兴氏综合症时第Ⅴ因子往往升高。

第Ⅶ因子降低见于先天性第Ⅶ因子缺乏症、DIC、双香豆素治疗后、维生素K缺乏症、肝硬化、恶性肿瘤、结核、肠吸收不良综合症、阻塞性黄疸、红细胞增多症、严重感染影响肝功能者。

AT-Ⅲ抗凝血酶Ⅲ测定(发色底物法)

正常参考值:~mg/L.5±5.3%

AT-Ⅲ抗凝血酶Ⅲ测定(凝固法)

正常参考值:男性0.92±0.36u/ml;女性1.06±0.39u/ml

减少:1.先天性AT-Ⅲ缺陷,按AT-Ⅲ:Ag和AT-Ⅲ:A测定结果分为CRM-型(AT-Ⅲ:Ag和AT-Ⅲ:A均减低)和CRM+型(AT-Ⅲ:Ag正常而AT-Ⅲ:A减低)

2.获得性AT-Ⅲ缺陷:见于严重肝脏疾病、DIC、外科手术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肾小球疾病、DVT、肺梗塞、妊高症等;

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和应用黄体酮等药物,再生障碍性贫血,心瓣膜病,尿毒症,肾移植等。

PC:A蛋白C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凝固法)

正常参考值:.24±13.18%

减少:①先天性PC缺陷;患者表现为反复的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

②获得性PC缺陷;DIC、呼吸窘迫综合症、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及口服双香豆抗凝剂。

增加: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妊娠后期。

PS:A蛋白S活性测定(凝固法)(免疫法)

正常参考值:98%±9%

减少:先天性PS缺陷折常伴发严重深静脉血栓;

获得性PS降低见于肝功能障碍,口服双香豆抗凝药物等。

RepT爬虫酶时间测定(凝固法)

正常参考值:18~22秒超过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意义:(1)血循环中有肝素存在时,凝血酶时间延长,而爬虫酶时间正常;

(2)爬虫酶时间显著延长而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爬虫酶和凝血酶时间都延长,见于纤维蛋白原减少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

PLG:A纤溶酶原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正常参考值:94.5±9.0%

减少:纤溶酶原活性减弱或含量减少,表示纤溶活性增高,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症或先天性纤溶酶原缺乏症。

增高:纤溶酶原活性增强或含量增高,表示纤溶活性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AP抗纤溶酶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正常参考值:0.8—1.2IU/ml

减少:见于肝病、DIC、手术后以及先天性缺乏症等。

增高:见于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和分娩后等。

PAI:A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正常参考值:0.1—1.0IU/ml

减少: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症。

增高:各种易伴发血栓前状态的疾病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α2-PⅡ:A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正常参考值:0.8~1.2抑制单位/ml

减少:见于肝病、DIC、手术后以及先天性缺乏症等疾患。

增高:见于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和分娩后等。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免疫比浊法)

正常参考值:<5ug/mL

增高: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可明显升高。因高凝状态、DIC、肾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溶栓治疗等所致之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亦升高。

t-PA: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发色底物法)

正常参考值:0.31U/ml

减少:表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增高:表明纤溶活性亢进,见于原发及继发性纤溶症,如DIC等。

VWF:A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ELISA法)

正常参考值:1.02±0.56u/ml

减少:表示纤溶活性增高,见于遗传性血友病和遗传性血友病变异型的重要指标。

增高:见于剧烈运动后、肾上腺素受体被兴奋、妊娠中后期、气脑造影、电休克、胰岛素所致低血糖、注射生长激素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肾小球疾病、尿毒症、肺部疾病、

肝脏疾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大手术后、周围血管病变等。

D-dimerD-二聚体测定(免疫比浊法:正常参考值:<0.5mg/L)

(免疫渗滤法:正常参考值:0.±0.mg/L)

减少:D-二聚体测定对于筛查深静脉血栓有重要作用,血浆D-二聚体若为阴性,可以有效地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

增高:DIC、肺栓塞、妇女先兆子痫、冠心病、肝脏疾病、ITP、慢性肾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作用,但在陈旧性血栓形成患者不升高。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咋治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gvlen.com/xsyf/9099.html
------分隔线----------------------------